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29卷第3期

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状况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特点,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首字母偏好测验编制姓氏偏好测验,随机抽取某大学105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贫困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不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特点,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首字母偏好测验编制姓氏偏好测验,随机抽取某大学105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姓氏偏好测验与生日数字偏好测验相关较高(r=0.938,P<0.01),3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98(P<0.01);贫困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不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存在微弱正相关(r=0.027,P=0.622)。结论 可利用贫困大学生的高内隐自尊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 统计学 学生 贫困

  Analysis of Implicit Selfesteem Among Poor Undergraduates/

  CHEN Minyan, SHI Huiyin, CHEN Ho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s of poor undergraduates'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Family Name preference task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Initial preference task and 105 poor undergraduates were tested according to stratified sampling. Results   The family name preference task had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Birthday preference task(r=0.938,P<0.01). After three weeks, the testretested reliability was 0.898(P<0.01). The implicit selfesteem effect was universal in both poor and nonpoor undergraduates and the two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exual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poor undergraduates' implicit selfesteem. There was a littl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esteem of poor undergraduates. Conclusion   Poor undergraduates'  high implicit selfesteem can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Self assessment(psychology); Statistics; Students; Poverty

  1995年Greenwald等[1]提出内隐自尊的概念,认为内隐自尊就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出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做出积极评价的倾向。目前,对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集中在探讨其与焦虑、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关系上[2-5],国内多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展开研究。本研究尝试根据信效度较好的首字母偏好测验,编制适应于中国被试的等值偏好测验,并以生日数字偏好测验为效标,考察其聚合效度,从而展开进一步研究。
   
  以往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兴奋性低、幻想性低、紧张性高、成就动机强、人际关系敏感等[6-7]。为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特点及其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的组合关系,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某大学各学院抽取345人,其中大一学生140名,大二学生105名,大三学生100名;贫困大学生105名,非贫困大学生240名。
   
  贫困大学生的选取标准:(1)每月生活费低于250元;(2)具有乡镇以上有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3)依靠助学贷款和其他补助资金学习、生活的;(4)辅导员的了解、判定。具备以上标准中的至少一项。

  1.2  方法  考虑到被试的母语为汉语,可能对于英文字母不敏感,因此选择了姓氏汉字、姓氏汉字偏旁部首和姓氏汉字的残字3种材料分别进行预测。具体方法如下:测试前以班级为单位收集被试的姓氏,混合10个高频字和1~30的数字形成施测原始材料。利用Picfrag软件对姓氏汉字进行4级水平的屏蔽处理,得到残字。施测时以问卷形式呈现这一系列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汉字残字)和数字,让被试对其进行7级评分,1为非常讨厌,4为中立态度,7为非常喜欢。经比较,选择最为敏感的姓氏汉字作为测量内隐自尊的材料,用来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比较被试对自己姓氏汉字的评价等级与其他汉字评价等级,二者相减即为内隐自尊的指标[8]。该方法3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98(P<0.01),预测时与生日数字偏好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938(P<0.01)。
   
  使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osenberg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测量外显自尊水平。Swan等[9]在一项研究中曾报告Rosenberg自尊量表的第8个条目与其他9个条目的相关非常低,删掉第8个条目后,α系数将由0.826提高为0.882。因此,本研究在后面的分析中也将第8个条目删除,量表的α系数为0.882。
   
  正式施测时,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测量均采用团体施测。Bosson等[5]的研究发现,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测量的顺序会影响两者之间相关的高低,因此一半被试先测量外显自尊,一半被试先测量内隐自尊。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分别进行相关分析、信度分析、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内隐自尊效应  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得分进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3,P=0.378),说明经济情况的差异不会导致内隐自尊的差异。见表1。

  表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及其差异检验(略)

  注:M1指被试对自己姓氏的喜好程度的平均分, M2指被试对其他姓氏和高频字喜好程度的平均分,M=M1-M2,即内隐自尊的平均分。

  2.2  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对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进行2(性别)×3(年级)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0.058,P=0.944)。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相对稳定,不会因为个体的性别和年级等内外部特征而发生变化。

  2.3  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对贫困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进行相关分析,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027(P=0.622)。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二者是2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  讨论

  3.1  内隐自尊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内隐自尊的测量,目前主要有阈上语义启动、阈下语义启动、Stroop颜色命名任务、首字母与生日数字偏好测验、内隐自我评价调查、内隐联想测验、外部情绪Simon任务等[10]。Bosson等[5]在对7种内隐自尊测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发现,内隐联想测验、首字母偏好和生日数字偏好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9,0.63和0.53;与其他方法比较,此3种方法的信度是比较好的,且只有首字母偏好和生日数字偏好测验相关显著[5]。国内对于内隐自尊的研究普遍采用内隐联想测验,以反应时为内隐自尊测量指标,本研究依据以上假设对该方法进行修订,在中国被试中做了大胆尝试。
   
  首字母只是名字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被试来说,对首字母偏好测验的严格等价设计应该是以姓氏的起始笔画(即残字)或部首来作为材料测量内隐自尊。本研究尝试了这种方法,结果发现中国被试对于这种残字材料或部首均不敏感。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被试,其姓名的首字母均为大写,这是一种突出显示,而且其首字母常常缩写,能起到代表其名字的作用,故在其潜意识中能对首字母与姓名建立起紧密联系,并对其赋予高评价。而中国被试对于汉字的语音加工方式使得他们把与其姓、名同音的字词与自己建立起紧密联系,但并不把姓的起始笔画或部首与自己建立紧密联系,所以这种材料并不能有效地测量其内隐自尊。综上因素,本研究采用姓氏作为材料来测量内隐自尊。预测表明,这种方法测量出的内隐自尊效应显著,以生日数字偏好测验的结果为效标,姓氏偏好测验与生日数字偏好测验的相关系数为0.938(P<0.01),关联显著。3周之后的重测表明,姓氏偏好测验的重测信度也较高(P<0.01)。表明姓氏偏好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学指标。
   
  为保证被试是无意识的反应,本研究用作答时间加以控制,在指导语中要求被试对于所有题项根据第一反应作答,且要在5 min之内答完所有题项。笔者认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被试的一切反应都是无意识态度的表现,是长期经验的累积形成的自动化反应。

  3.2  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且在性别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张镇等[11]利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研究表明,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且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也(F=1.304,P=0.294),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0.248,P=0.619)也不显著(F=1.952,P=0.145),即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差异。杨福义等[12]对于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研究表明,内隐自尊在总体上随着年级增长而递减,但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倾向,不管个体的外部特征如何、是否有行为障碍、是否贫困、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是否处于一种重男轻女的文化氛围中,内隐自尊是普遍存在的,不存在性别差异,而且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但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青少年处于身心逐渐社会化的动态进程中,认知水平在缓慢发生着变化,这种天生的肯定自我的需要,随着个体的成长慢慢内化为个体的内隐自尊,这就有利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13]。
   
  内隐自尊反应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内隐态度。本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同非贫困大学生一样,对自己的内在评价是积极的,而并不是像外显测量所表明的那样——比非贫困大学生更自卑。有研究表明,内隐自尊比外显自尊能更好地预测非言语的焦虑行为和消极心境[4]。这就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如何利用贫困大学生的高内隐自尊去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该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GREENWALD AG, BANAGI M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 Rev, 1995,102(1):4-27.

  [2] 周帆,王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97-199.

  [3] de JONG P.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social anxiety: Differential selffavoring effects in high and low anxious individual. Behav Res Ther, 2002,40(5):501-508.

  [4] SPALDING L, HARDIN C. Unconscious unease and 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Psychol Sci, 1999,10(6):535-539.

  [5] BOSSON J, SWANN W, PENNEBAKER J. Stalking the perfect measure of implicit selfesteem: 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revisited. J Pers Soc Psychol, 2000,79(4):631-643.

  [6] 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科学,2002,25 (5):632.

  [7] 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 (6):435-438.

  [8] KOOLE SL, DIJKSTERHUIS AP, van KNIPPENBERG A. What's in a name: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the automatic self. J Pers Soc Psychol, 2001,80(4):669-685.

  [9] SWAN VS, BOND MH, Singelis TM, et al. Pan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 Adding relationship harmony to selfesteem. J Pers Soc Psychol, 1997,73(5):1 038-1 051.

  [10]张镇,李幼穗.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测量方法.心理科学,2004,27(4):961-963.

  [11]张镇,李幼穗.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19-224.

  [12]杨福义,梁宁建.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332-336.

  [13]蔡华俭.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31-336.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