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29卷第3期

新课改后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健康教育教育改革课程学生保健服务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分支。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在素质教育......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 课程 学生保健服务

  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分支。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2001年起,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课程改革,对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造成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就新课改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1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部、卫生部颁发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提出“要上好生理卫生课,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中小学卫生教育专题座谈会,确立了卫生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第一次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范畴,标志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健康教育课从此开始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独立课程。之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师资、经费问题,逐步做到按计划上好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1991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试点阶段评价标准》中提出“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100%”。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对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方法、教学内容、课时、教材编写等作了明确规定。1994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应在活动类课程“科技文体活动”中安排每周0.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直至2001年新课改前,经过近20 a的建设,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以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为核心的,以体育课、环境教育课、青春期教育课等为辅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和地方曾先后编写了若干套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本,为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新课改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独立的健康教育课面临生存危机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但新课改遗漏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新课改中既没有出台相关文件来明确废除原来文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中规定的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方式作出新的规定,即对健康教育课是独立开设还是与其他课程合并开设并没有明确说明。新课改后,健康教育课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相关法规文件要求开设这门课,而新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安排它的位置。
   
  与此同时,新课改中,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已开始替代健康课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要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虽然新课改一再强调“体育与健康课不是原来的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合并”[1],不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新课改后,在许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已经开始替代,更确切讲是挤掉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现在,很多学校已订购不到《健康教育》课本了,只能将《体育与健康》课本替代原有的《健康教育》教材,因此也只能以体育教师上体育与健康课来代替健康教育课了。新课改后,独立的健康教育课正在逐渐消失。

  2.2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基础薄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学校健康教育领域,人们的课程意识非常薄弱。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独立的学科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多年来该门课程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对待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尤其是考试课程时往往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大多数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市、区教研室也没有设置这一学科,“这门课一开始出现就基本上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2]。而从事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在这些研究者中,主要是学校的卫生工作者或体育教师,课程方面的专家几乎没有。
   
  新课改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由于政策法规上的不明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举步维艰,正逐渐在学校课表上消失,这使得独立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失去了现实意义,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几乎停滞。在许多学校以体育与健康课代替健康教育课后,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仅局限于体育课程。

  2.3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离散  受传统卫生教育的影响,学校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生理卫生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上,缺乏心理、道德、审美及社会等健康方面的知识,即使涉及到这些知识,也囿于师资水平,很难将这些内容统合,健康教育课实质上还是生理卫生课。受“体育卫生模式”的影响,除了与体育课程有少许关联外,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关联程度极小。大量健康教育的内容分散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等课程中,而这些课程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后,许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去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多局限于那些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其他大量离散的内容更是难以统合在一起了。

  2.4  健康教育课普遍存在着学科课程的各种弊端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没有抓住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健康教育课被单纯地看成为一门知识类学科课程,加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健康教育课也集中体现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各种弊端: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健康知识第一”而不是“健康第一”成为其课程理念,同时也成为其课程目标以及评价的依据;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状况非常严重,远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与学生健康实际相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教学中只注重追求知识掌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匮乏,健康教育课只是一个更系统或更高级的卫生宣传而已,根本不能体现健康教育本身的学科特点。健康教育课本身似乎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健康”,甚至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以至很多学校借“减负”之名将健康教育课从学校课程表中删去。

  2.5  健康教育课难以真正落实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每周应安排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间已经很少,但即使这样少的教学时间,在很多学校还是被挤占,这当中除了因为师资缺乏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不是考试课程,对于学校的升学率来说,健康教育课毫无价值,许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将其编排在课程表上,这使得官方统计的开课率虚高。在很多学校健康教育课早已名存实亡,实际开课率极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成为其现实写真[3]。
   
  新课改后,由于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有关部门也没有对健康教育的课时提出相应的硬性规定,很多学校名正言顺地将健康教育课从课表中删除了。而更多的学校则认为健康教育课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中了,体育(与健康)课已经替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课了。而体育(与健康)课的开课率几乎是100%,这导致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原本开课率极低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一下子达到了100%。

  2.6  健康教育课师资质量低下  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师资质量较差。大部分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小学主要由班主任担任,中学主要以校医、生物教师、体育教师等为主,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在中小学非常少,健康教育成了人人都可以教的一门课。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及角色的混乱,使得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
   
  新课改后,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由体育教师承担了,而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很多体育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一部分教师干脆选择了放弃,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3  我国当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科地位  现代教育研究和实践早已证明,学校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我国,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学校健康教育从此被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内容。显然,这些观念还没有被当前的学校教育所普遍接受。因此,当前应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这些观念,努力提高人们对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转变人们的教育理念,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同样重要的基础学科。

  3.2  提高课程意识,加强课程建设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在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卫生宣传”、“体育卫生”及“心理咨询”等模式来实施健康教育的,课程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在学校健康教育领域应积极强化人们的课程意识,让人们认识到课程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最主要、最高效的途径。同时,要对学校健康教育人员进行课程编制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并邀请课程专家加入,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3.3  完善政策法规,在制度上给予保障  为了使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生存,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明确的说明,使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法可依。笔者认为,这是当前新课改中最迫切需要完善的部分。

  3.4  加强师资建设  为了保障教育质量,同国际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应尽快在我国高等院校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建设,为学校提供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这是解决健康教育师资的最终途径。从当前来看,解决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则更多要依靠现任教师的在职培训,对于校医一类卫生保健人员而言,应重点加强教育专业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训练,对于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应重点加强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在职培训机制。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

  [2] 王建平,主编.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92.

  [3] 唐晓音,汪学锋.我国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1,17(3):57-59.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210046。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