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4A期

急性心肌梗死33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6-7587(2004)04-0416-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造成供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本文总结335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一步阐明AMI病人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1月~1998年10月335例住院病人,根据病史、心电图......

点击显示 收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4-041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造成供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本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总结335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一步阐明AMI病人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1月~1998年10月335例住院病人,根据病史、心电图ST-T演变及血清心肌酶改变,确诊为AMI。平均发病年龄(61±13.48)岁,55岁以上占73%,男214例,女121例。

1.2 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181例(54%),高血压113例(33.7%),糖尿病56例(16.7%)。血脂检测256例,TC>5.20mmol/L有111例(42%),TG>1.7mmol/L有65例(24.7%),LDL>3.12mmol/L有182例(68.7%)。高密度脂蛋白检测171例,HDL<1.04mmol/L有90例(52.6%)。

1.3 主要症状和体征 持续性胸骨后疼痛245例(73%),胸闷112例(33%),气短116例(34%),恶心178例(53%),上腹痛17例(5%),晕厥15例(4%),抽搐6例(2%),血压降低34例(10%),心悸77例(23%),心界扩大88例(26%),肺水泡音43例(13%),心尖部Ⅲ级以上缩鸣13例(3%),下肢浮肿24例(7%),第三心音奔马律25例(8%)。

1.4 梗死部位 前侧壁168例(50.2%),下后壁135例(40.0%),后壁并右室梗死36例(10.8%),前壁并下壁18例(5.4%),非Q波心梗14例(4.2%)。

1.5 并发症 心房纤颤18例(5.4%),室速和室颤23例(6.9%),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12例(3.6%),Ⅱ°以上AVB21例(6%),乳头肌功能不全13例(3.9%),梗死后综合征11例(3.3%),泵衰竭63例(18.8%),心源性休克34例(10.2%)。见表1。

表1 前侧壁AMI与下后壁AMI严重并发症比较 (略)

1.6 预后 住院期间死亡37例,死亡率为11.04%,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20例,心力衰竭10例,室颤7例。死亡组病人年龄平均(65±9.68)岁,明显高于非死亡组(61±12.58)岁。见表2。

表2 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危险因素比较 (略)

2 讨论

AMI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0年代以前住院死亡率为30%以上,目前降至10%~15%。根据本资料统计,该病多发生于55岁以后(7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表现为典型胸痛73%,低血压休克10%,晕厥抽搐4.5%,上腹痛5.1%,其余病史不典型。 本病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本组病人吸烟54%,高血压33.7%,糖尿病16.7%,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者占68.7%,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者占52.6%,说明上述因素与AMI发生密切相关。

心律失常是AMI常见并发症,室性早搏发生率最高,本组资料未做统计;房颤发生率5.4%,室速和室颤发生率为6.9%。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AMI后心肌坏死,在坏死组织内或周围有存活心肌组织,呈岛状或散发存在,二者间形成异常折返通道有关;坏死心肌周围有损伤或缺血心肌,引起心肌细胞内外离子运转异常,电不稳使其自律性增高或产生触发活动;心肌坏死后心脏舒缩功能减弱,心房心室内充盈压升高。RBBB发生率为3.6%,Ⅱ°以上AVB发生率为6%,与坏死组织周围水肿有关。房颤、室速和室颤、RBBB以前侧壁梗塞病人多发;而Ⅱ°以上AVB以下后壁心梗多发。

泵衰竭是AMI严重并发症,说明心肌坏死面积超过左心室25%,心源性休克是泵衰竭中最严重最危险情况,左 心室坏死面积超过40%。本组病人泵衰竭发生率18.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10.2%。本组病人前侧壁心梗泵衰竭发生率为26.2%,明显高于下后壁心梗泵衰竭发生率(P<0.05)。

影响AMI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梗塞面积、左室功能及有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本组死亡37例,死亡率为11.04%。死亡组平均年龄(65±9.68)岁,明显高于非死亡组(61±12.58)岁(P<0.05)。本组病人室速和室颤23例,死亡7例,死亡率30.43%,死亡率较前明显降低,为心电监测条件下有效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本组病人死亡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显著高于非死亡组,说明高血压、糖尿病既是AMI危险因素,也是AMI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压。泵衰竭死亡共30例,其中心力衰竭死亡10例,心源性休克死亡20例,死亡率为54.05%。泵衰竭AMI的主要死亡原因,对AMI病人应早期使冠脉再通,介入治疗急诊PCI,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作者单位:110101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25)

 (编辑 李木)

作者: 孔祥柱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