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7B期

鼻内镜下咽鼓管导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导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设对照组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置管。结果经临床观察及半年随访,治疗组治愈33耳,占7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并发症少,视野清楚,治疗效果好,不影响鼓膜的正常生理结构,对分泌性中耳炎起到综合治疗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导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于鼻内镜下经咽鼓管导管抽吸出鼓室内的积液并注入配制的麻黄碱混合药液,进行冲洗及留存。设对照组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置管。结果 经临床观察及半年随访,治疗组治愈33耳,占78.6%,好转7耳,占16.7%,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治愈16耳,占44.4%,好转13耳,占36.1%,总有效率80.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并发症少,视野清楚,治疗效果好,不影响鼓膜的正常生理结构,对分泌性中耳炎起到综合治疗作用。

关键词 鼻内镜 咽鼓管 分泌性中耳炎 鼓室积液

Treatment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by eustachian tube

with liquid medicine under nasal endoscope

Wang Rongbing

Guanche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Guangdong523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ment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by eustachian tube with liquid medicine under nasal endoscope.Methods Through eustachian tube we draw out effusion of tympanum and poured liquid medicine into tympanum under nasal endoscope.Results Through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overall half a year,33cases(78.6%)were cured,7cases(16.7%)were relievedapparentl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95.3%.Conclusion It is easy,simple,light pain and clear vision and doesn’t affect the normal structure of tympanic memˉbrane,it has the composite effect to treat secretory otitis media.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e eustachian tube secretory otitis media effusion oftympanum

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上治疗方法甚多,但长期疗效欠佳,且有一定的并发症。我科自1999年以来,于鼻内镜下对31例(42耳)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咽鼓管导管注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随访观察半年,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另随机抽取28例(36耳)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常规行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冲洗治疗,作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的资料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78耳)病例均来自我院耳鼻喉科1999年以来的门诊病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21~69岁,病史3周~16年,以耳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低调性耳鸣和耳内水泡音。其发病原因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者38例,慢性鼻窦炎所致者16例,鼻咽癌放疗后所致者5例。本组59例(78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鼓室积液,鼓膜混浊、外凸或内陷,锤骨短突突出,光锥变形或消失。纯音测听示气导曲线均呈低频下降,0.5、1.0、2.0kHz平均听阈丧失在30~45db左右,骨导曲线下降者11例(17耳)。阻抗测听56耳的鼓室曲线为“B”型,21耳为“C”型曲线。本组26耳有行鼓膜穿刺抽液治疗的病史,12耳有行鼓膜置管治疗的病史,长期效果均不佳。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因及测听结果,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42耳),采用鼻内镜下咽鼓管导管注药治疗;对照组28例(36耳)采用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冲洗治疗。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坐位,双侧鼻腔粘膜以含1:1000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鼻咽部亦以1%丁卡因液喷雾2次,充分收缩鼻腔粘膜后,取30°鼻内镜(浙江桐庐产)从健侧鼻腔鼻底部导入,镜面斜向患侧鼻咽侧壁,吸净咽鼓管咽口处潴留的分泌物,由助手取金属欧氏管从患侧鼻腔导入,在鼻内镜明视下,导管向外转90°顺势插入咽鼓管咽口,将直径为1mm的硅胶造影管由咽鼓管导管导入咽鼓管内,深约2.5~3.0cm,先注入少许空气,抽吸鼓室内积液,然后自管内注入麻黄碱混合药液0.5ml左右(麻黄碱混合药液含1%麻黄碱液1ml,0.3%氧氟沙星1ml,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5mg,总量为3ml)。约2min后抽出,再次注入0.5ml左右,患耳保持低位10~15min。然后嘱患者自由活动,反复做吞咽动作,促使药液从鼓室内排出。若两耳同时患病,可于治疗后0.5~1h,进行另侧耳的治疗。3天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重新治疗1次,一般需要1~3次,治疗组病人最少治疗1次,最多4次。对照组:患者取坐位,清洁患侧外耳道,以布兰氏液麻醉鼓膜,根据病史及鼓室积液的情况于鼓膜下象限进行穿刺或切开置管治疗。其中23耳行鼓膜穿刺抽液治疗,13耳行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所有病例术后均予以1%强的松麻黄碱液滴鼻,敏感抗生素及强力稀化粘素口服,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1.3 疗效判定标准 于疗程结束及术后6个月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及客观检查进行疗效判定,其标准如下:治愈:耳鸣、耳聋等自觉症状消失,自觉听力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经纯音测听,听力提高至正常范围,阻抗测听鼓室曲线为“A”型,半年内症状无复发。好转:耳鸣、耳聋等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听力明显提高,纯音测听气导曲线较治疗前提高10~15db,但未达正常,声阻抗检查鼓室压力图为“AS”型曲线,峰值较正常偏低,或半年内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听力检查和阻抗测听与治疗前无差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31例(42耳)中,咽鼓管注药治疗1次即痊愈者28耳,治疗2次者9耳,治疗3次者4耳,治疗4次者1耳。经治疗后1周临床观察及半年后随访,治愈33耳,占78.6%;好转7耳,占16.7%;总有效率95.3%;2耳无效,占4.7%。2耳无效者,为鼻咽癌放疗后所致鼓室积液,治疗中硅胶导管不能插入咽鼓管,药液也不能从咽鼓管咽口进入鼓室,后经鼓膜切开、吸取粘稠积液后症状缓解。有2耳术后1~3个月复发,复发率4.7%,均为老年患者,系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对照组:28例(36耳)中,治疗1周后临床观察及半年后随访,治愈16耳,占44.4%;好转13耳,占36.1%,总有效率80.5%;无效7耳,占19.5%。6耳术后1~3月复发,复发率16.7%。术后随访,对照组患者的鼓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鼓膜瘢痕。2例遗留鼓膜穿孔,1例并发化脓性中耳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3%,高于对照组的80.5%,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复发率16.7%,高于治疗组的4.7%,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无效率19.5%,高于治疗组的4.7%,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尚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之中。目前认为主要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免疫变态反应因素以及神经能性炎症机制因素所引起。普遍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因可能并非是一种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随着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提供了更为细微和直观的方法。我们在鼻内镜明视下利用咽鼓管导管抽吸中耳积液,并向中耳注入配制的麻黄碱混合药液,既可以迅速消除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又可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合病因起作用。麻黄碱混合药液中,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可溶解鼓室胶体 [2] ,可减轻炎性反应及炎性物质的渗出。1%的麻黄碱液可以减轻粘膜肿胀,提高咽鼓管的通畅程度,0.3%氧氟沙星液可有效地抑制中耳腔内的感染,从而控制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过程,提 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愈率。麻黄碱混合药液配制简单,无耳毒性,临床使用方便、安全。

鼻内镜下咽鼓管导管注药过程中,应先在鼻内镜下吸净咽鼓管咽口的分泌物,自咽鼓管导管插入硅胶造影管时,动作要轻柔、准确,其管壁要做好深度标记,插入深度以2.5~3.0cm为宜,注入药物量每次约0.5ml左右,推注切忌快速、大力。可反复推注药物及抽吸鼓室积液1~3次。药物注入完毕后,让患者治疗耳保持低位10min,以延长药液在中耳腔的存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全身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如吉诺通)以及有效的原发病的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治疗组总有效率95.3%,无效率4.7%,复发率4.7%。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高,而无效率和复发率明显偏低,鼻内镜下咽鼓管导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避免出现鼓膜萎缩、瘢痕、遗留永久性鼓膜穿孔及耳漏,减少鼓膜切开置管的并发症如中耳胆脂瘤形成等 [3] 。治疗组中2例无效的患者,系鼻咽癌放疗后所致。文献报道,鼻咽癌放疗前40%的患者可出现中耳渗出致中耳积液,可能的原因是鼻咽部肿瘤破坏腭帆张肌,使咽鼓管发生功能性阻塞以及咽鼓管软骨破坏所致 [4] 。放疗所致的中耳积液多发生于放疗后1~2年,中耳积液为胶冻状,咽鼓管几呈闭锁状态,行咽鼓管导管注药或通气很难发挥作用。鼓膜切开抽吸可有效地改善症状。所以对鼻咽癌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我们不主张经咽鼓管咽口注药抽吸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7%,复发病例均为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能力减弱以及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质和量的下降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应注意积极补充表面活性物质。鼻内镜下咽鼓管导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其视野清楚、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及并发症,长期疗效好,复发率低,不破坏鼓膜的生理结构,其麻黄碱混合药液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多种致病因素都有一定作用。这种方法可达到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负压、恢复咽鼓管通畅以及控制其它致病因素的目的。对分泌性中耳炎起到综合性治疗作用,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亮.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135-138.

3 汪和平,吴鹤金,刘芳芳.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胶体的溶解作用.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4662.

3 顾瑜蓉.鼓膜置管和胆脂瘤.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0,24:173.

4 孙志庭.鼻咽癌引起中耳渗出的发病机制:一种新观点.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98,22:167-168.

作者: 王荣兵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