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7B期

正确理解心气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在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有其独到之处。1心气虚在心病理变化中的地位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生理功能。尽管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因虚实寒热之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即可表现为心气虚和心......

点击显示 收起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心血管病发生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在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1 心气虚在心病理变化中的地位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生理功能。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条件。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异常,都可能改变血液循环状态。同时,心血又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尽管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因虚实寒热之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即可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心火亢盛和心血瘀阻。但是,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以阳为用,心气心阳在心的生理功能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心阳虚。因此心气虚为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 心气虚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地位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原发心脏损害引起心输出量的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导致组织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运动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病晚期严重阶段 的诱因。现代医学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最常见的初发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直至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同时伴有疲劳、头昏、意识模糊及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心气虚必然影响血液的运行,从而导致血瘀。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在液为汗,故心也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心气虚无力推动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可导致水湿泛滥。由此可知,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其中,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泛为标。总之,心气虚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变化。

3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是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大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时,应标本兼治,立足于本。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为血的化生提供原料,为血和津液的运行提供动力。气旺则血旺,气旺则血行和津液输布循其常道。若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和津液输布,则会导致血瘀、水肿等病理变化。因此,治疗时,应抓住其主要矛盾,补气方能行血、行津,瘀血得去,水湿得除。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故应辅以温阳之法。由此可见,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是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大法,灵活运用,辨证施治,准确处方,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110031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4-30)

(编辑海 涛)

作者: 任美时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