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8A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肌所致,以心肌性病变为主要表现,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995~2002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全部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1。2治疗方法中药治疗用黄芪、丹参......

点击显示 收起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肌所致,以心肌性病变为主要表现,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995~2002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男97例,女103例;年龄6~11岁,平均8岁;病程5天~1年,平均26.3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胸闷、心前区疼痛、头晕、多汗、心率>110次/min,心前区2~3级杂音,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S-T段偏移,交界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全部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用黄芪、丹参、甘草,水煎服。所用剂量按病情、患儿体重有所增减。根据辨证分型选择食物,邪毒侵心型主要症状为心烦失眠、舌尖红赤、脉实,以清热解毒、养阴护心为主,多食水果、蔬菜、莲子粥等;气阴不足型主要症状为心悸、健忘、眩晕、舌红少苔、脉细弱,以补益气阴,养心安神为主;气阴两虚型主要症状为心悸气短、自汗、脉微弱、舌淡苔白,以益气温阳、安神定悸为主,多食豆制品、大枣等清淡、营养丰富的饮食。西药治疗采用消炎、能量合剂等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心电图检查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均减轻;无效:症状不减或稍减,心电图无改变。
   
  2.2 治疗效果 显效150例,好转4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6%。疗程最短20天,最长98天。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属温病、怔忡、惊悸、虚劳、胸痹等范畴,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为素体正气不足,复感邪毒,侵犯心脉,气血阴阳受损 [2]  。西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包括两阶段:(1)病毒复制期,病毒直接侵犯心肌。(2)感染后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介导的心肌细胞损害,心肌炎的发生与心肌抗原环境改变和T淋巴细胞反应有关。对该病治疗应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两方面。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黄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心功能作用,有抗病毒作用,防止病毒在心肌细胞内繁殖,减轻病毒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加快受损心肌细胞的康复。丹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提高抗凝和纤溶活性,保护线粒体、心肌纤维及促进心肌细胞再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增加心脏营养,阻滞钙通道,控制细胞在缺血缺氧时的钙超载等作用,以保护心肌细胞 [3]  。甘草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的作用,并且有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因此黄芪、丹参、甘草合用,有抗病毒,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正常组织的作用 [4]  。西药主要运用抗生素和能量合剂,控制炎症,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加之辨证施治,合理加减,协同作用,达到了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儿科杂志,1981,19(1):62.
   
  2 杨振东.实用小儿心脏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25-136.
   
  3 费簏平.丹参素及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红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96全国复方丹参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52.
   
  4 魏彦芹.黄芪与维生素C注射液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中国特色医药杂志,2000,2(3):93.
    
  (收稿日期:2004-03-12)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472000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刘吉红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