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B期

升阳益胃汤治疗胃下垂42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胃下垂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祖国医学属于“胃痛”、“痞满”、“虚痨”范畴,常常认为是中气下陷所致,所以临床上往往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但笔者在临床上所见患者往往病程已久,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胃下垂有较好的疗效。所有病例均经X线钡餐造影确诊,其中轻度胃下垂24例,中度15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胃下垂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祖国医学属于“胃痛”、“痞满”、“虚痨”范畴,常常认为是中气下陷所致,所以临床上往往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但笔者在临床上所见患者往往病程已久,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胃下垂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病例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0~30岁6例,31~40岁22例,41~50岁10例,51岁以上4例;病程1~10年,平均5年;所有病例均经X线钡餐造影确诊,其中轻度胃下垂24例,中度15例,重度3例;38例经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29例,萎缩性胃炎5例,溃疡4例。所有病例均有慢性腹痛腹胀,食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好转,伴纳差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用升阳益胃汤治疗,黄芪、人参(或党参)、炙甘草、羌活、独活、防风、炒白芍、陈皮、茯苓、泽泻、柴胡、黄连等水煎服,1日2次,每次150ml。随证加减:腹胀较重加厚朴、炒枳壳;吐酸、反胃加瓦楞子、砂仁、海螵蛸;腹泻加炒米仁、煨葛根、诃子、怀山药;头昏头晕加葛根、升麻、天麻、甘菊,去泽泻、独活;食欲不振加焙鸡金、炒二芽、神曲;口干舌燥加北沙参、麦冬。服药25天为1个疗程,2疗程之间隔5天,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经X线钡餐造影检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恢复至髂嵴连线水平以上,随访1年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经X线钡餐造影检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上升2cm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经X线钡餐造影检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上升不到2cm或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经3个疗程后,治愈11例,好转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占92.9%。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2000年8月5日初诊。自述胃脘部胀痛2年余,曾服用中西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近2个月持续腹胀腹痛,食后加重,吐酸,平卧休息后好转,反胃,神疲乏力。查其形瘦气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胃脘部按之作痛。胃X线钡餐造影检查胃小弯弧形线最低点低于髂嵴连线4cm,胃窦部轻度溃疡。即用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50g,党参、茯苓、炒白芍各15g,柴胡、厚朴、海螵蛸各10g,羌活、防风、陈皮、炙甘草、黄连各5g,砂仁3g,瓦楞子研粉吞2g,1日1剂。其间配合腹肌锻炼,共用3个疗程,诸症消失;1年后复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恢复至髂嵴连线水平以上。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由于胃韧带和腹肌松弛无力所致,中医理论分析本病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留滞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虚下陷是本病的关键。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早从内伤立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导思想,他遵照《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用辛温、甘温之剂补其中以治内伤诸症。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升发,欲得脾胃健运,治必以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汤出于李东垣《脾胃论》,医理在升与益,均与脾胃有关;脾又喜燥恶湿,故又用化湿之品。笔者用升阳益胃汤关键在于升阳益气,兼通胃浊,而使脾气得升,胃体得以提升。但临床在运用升阳益胃汤的基础上,应该根据症状辨证用药,不能纯补其虚,不治其实,应该虚实皆治,灵活用药。同时应嘱患者少食多餐,并鼓励其加强腹肌锻炼,以提高腹肌张力,增加腹压,促使下垂胃体恢复正常。

  作者单位:1 311827浙江省诸暨直埠中心卫生院
   
      2 311200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一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7-22) (编辑李 欣) 

作者: 傅理均何晓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