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B期

除湿法的临床运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在临床中尤应注重化湿、渗湿,据其部位不同,依轻重缓急施治。笔者在从事临床十多年的医疗工作中,特别是在学习我省各老中医前辈对治“湿”的各种丰富临床经验后,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了几点临床体会,附典型病案分析,敬请指正。1除湿法的应用1。2疏化湿热法此法多用于治疗脾、胃、肝、胆系统之病,特别是湿热结滞......

点击显示 收起

  昆明地区地理特殊,纬度偏低,四季如春,多风多湿,湿气偏盛,人体罹病每多挟湿。凡病挟湿,均缠绵难愈,况湿可困脾,致中焦枢转不利,累及它脏,必病变迭生。故湿邪为本地区致病之主要邪气,尤以雨季缠绵之7~9月为甚,但在四季均可夹杂,且在脏腑发病的
多个系统中都可出现兼夹之症。在临床中尤应注重化湿、渗湿,据其部位不同,依轻重缓急
施治。而治湿之要点,尤其重视三焦气化功能,湿在上焦者,以宣疏表湿为重;湿在中焦者,以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为主;湿在下焦者,以淡渗利湿为主。笔者在从事临床十多年的医疗工作中,特别是在学习我省各老中医前辈对治“湿”的各种丰富临床经验后,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了几点临床体会,附典型病案分析,敬请指正。

  1 除湿法的应用
   
  1.1 宣疏表湿法 此法多用于肺系疾病,特别在本地区暑夏之际,部分患者感受表邪,夹杂湿邪,以常用的疏风、解表、清凉、辛温成方效果不显,实因湿邪遏制,肺气难宣,湿邪不透,它邪难去,故用宣疏表湿法可有效。典型病例1:患者,男,49岁,1996年8月10日就诊,门诊患者。剧烈咳嗽3日,痰粘色黄,难咯不爽,咽干声嘶,头昏胸闷,肢节酸困,微觉恶风,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此因夏秋之交,湿气充斥,燥气渐敛,肺喜清肃濡润,不耐湿、燥之气。现新感外邪,袭肺致咳,湿则饮停,燥则津伤,肺失宣肃,痰滞难咯;肺气不展见胸闷,清阳不升则头昏;寒湿留滞而肢节酸困。宜疏解表湿,清宣肺气,润燥化痰。予燥咳方加减:荆芥10g,京半夏10g,防风10g,桑叶10g,牛蒡子6g,杏仁10g,桔梗10g,瓜蒌壳6g,白前10g,马兜铃10g,川贝母5g,百部10g,生甘草3g。3剂后咳声渐平,痰仍黄稠可咯,胸部已舒适。续以前方去荆芥、防风,加炙杷叶10g、前胡10g,增强宣降之效,药后症愈。
   
  1.2 疏化湿热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脾、胃、肝、胆系统之病,特别是湿热结滞又兼气化失司、疏导失职的病证,如果清热,可致湿邪寒化,如用燥湿,又恐加重湿邪热化,故疏理气机,化湿透达,使湿热渐消。典型病例2:患者,男,27岁,住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中医会诊见:双胁、脘腹胀满疼痛,逐渐加剧,呈束腰状痛,恶心呕吐,纳呆,口干苦,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缓。此因里湿郁久化热,肝胆气机受阻而致。湿邪乃其病因,湿停中焦,脾气受困;湿阻气机,肝胆气逆;湿热内盛则气血郁滞。治宜芳化湿热,疏肝理气,予蒿芩温胆汤加味消湿浊,通畅三焦。青蒿10g,黄芩10g,柴胡10g,郁金10g,元胡10g,厚朴10g,青皮10g,滑石15g,法夏15g,青黛10g,茯苓15g,苡仁30g,波扣10g,败酱草15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3剂后脘腹胀痛减轻,呕恶渐止,稍进食物,饮而不多,仍口干苦,大便干结,舌红,黄腻苔稍退,脉弦滑。此为湿热渐化,气机疏降,但腑气仍不通顺。仍需清热除湿理气,续以前方:青蒿10g,黄芩10g,青黛10g,陈皮10g,佩兰10g,枳皮10g,淡竹叶10g,银花10g,连翘10g,滑石15g,茯苓15g,生大黄6g(后下),波扣5g,甘草3g,服药4剂,脘腹胀痛又减,仅食后出现腹胀痛,大便软,1日1行,舌红润,苔薄黄腻,脉弦缓。此湿热渐化,但气血郁滞不通,以清热除湿,疏肝活血治之。予柴平汤加减:柴胡10g,炒芩10g,青皮10g,郁金10g,香附10g,厚朴10g,法夏15g,苍术15g,茯苓15g,丹参10g,山楂15g,甘草3g。服药十余剂,症状减轻,饮食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以益气健脾,疏肝活血善后。急性胰腺炎属中医“胁痛”、“膈痛”范畴,临床多以清热解毒、理气攻下为治。本案以湿阻、气滞为主要矛盾,拟化湿清热、疏调气机、分消湿浊、通畅三焦之剂治之,使气机枢转,脾胃升降有序,清浊各行其道,气血运行通畅,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1.3 苦温燥湿法 此法常用于中、下焦湿证,湿邪结滞较重,或夹血、夹瘀、兼夹外邪等,以苦温燥湿,苦可清,温可散,燥湿除邪,兼清他邪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典型病例3:患者,女,37岁,因卵巢囊肿破裂伴发腹膜 炎行左侧附件切除术,术后25天伤口愈合良好,但觉腹胀、低热、不思饮食。请中医会诊,症见饮食量少,食后腹胀难忍,午后恶寒低热,口干,头痛,大便干燥,1日1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细。因少阳之邪未解,脾胃湿浊不清,治拟枢转少阳、燥湿化浊和胃,方予柴平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陈皮10g,厚朴10g,木香10g,槟榔10g,苍术15g,法夏15g,草果2个,砂仁5g,甘草3g。服药2剂,寒热退,口仍苦,胃脘及腹部胀满稍减,饮食略增,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上方加茯苓15g,焦楂15g,连服4剂,腹胀消,饮食恢复正常。邪在少阳,挟湿浊内阻,拟苦温燥湿法,选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小柴胡汤枢转少阳、解表和里,平胃散燥湿健脾、和降胃气,湿浊之气下降,脾之清阳自升,表解里和、升降自如而三焦畅利,诸症悉除。
   
  1.4 淡渗利湿法 此法是治湿的常法,多用于中、下焦如脾、肾、膀胱、小肠之疾,但在妇女之带下病,也常用之。举隅2例笔者在门诊治疗的病例,略谈体会。典型病例4:患者,女,38岁,阴中痛痒半月余,带下浓稠,少腹疼痛,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濡。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辨为湿热下注,治以淡渗利湿、清热止带,茵陈四苓汤加味:茵陈15g,茯苓15g,猪苓15g,苍术15g,山药15g,蒲公英15g,地肤子15g,泽泻10g,苡仁30g,青蒿10g。4剂后痛痒消失,带下减少转清而愈。典型病例5:患者,女,43岁,阴中痒,带多色黄有臭味,妇检查出霉菌,伴食欲不振,身倦乏力,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微黄腻,脉细濡。证为湿热下注,处以茵陈四苓汤加味:茵陈15g,茯苓15g,猪苓15g,苍术15g,紫花地丁15g,泽泻10g,银花15g,蒲公英15g,黄柏12g,连翘10g,没药5g,秦艽15g。外用生大黄、黄芩、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各15g,黄连6g,银花10g,煎汤坐浴1日1~2次。治疗半月,阴痒止,带下转为白色清涕样,已无臭味,妇科检查正常。茵陈四苓汤临床多用于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证。今选四苓汤淡渗利湿之效,取茵陈蒿清热利湿之用,治疗湿热带下,使湿热从下而解,故病症可除。
   
  1.5 清热除湿法 本法是治湿之常法,广泛用于多种湿热证,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肤、皮毛、表里诸证,笔者体会要点在清热、除湿应互相配合和兼顾,并在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分析湿、热之变化,灵活用药。典型病例6:患者,女,31岁,反复低热,关节疼痛,皮肤红斑5年,西医诊断为“皮肤环型红斑”,以激素治疗半月,未能控制病情。中医会诊症见低热,体温波动在37.2℃~37.5℃之间,服强的松后红斑消退,减量后红斑又出现,伴咽痛,胃脘痛,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腻,脉弦数。此乃风湿热毒蕴结中上焦,治以清热除湿、祛风解毒法,予土茯苓散加味:土茯苓30g,苡仁30g,威灵仙15g,白鲜皮15g,刺蒺藜15g,紫花地丁15g,防风10g,秦艽10g,僵蚕10g。服药6剂,体温正常,仍感咽痛,胸部皮肤又见红斑,小便短黄,胃脘隐痛,舌尖红,苔黄腻,脉沉弱。此为风湿热毒不消,热毒尤甚,续守上方清热除湿、祛风解毒,连服12剂,病热大减,仅有少量散在环型斑,咽痛失,胃脘舒适,小便正常。上方加怀牛膝15g,桑寄生12g,海桐皮12g,石楠藤12g,苍耳子12g,芸香草15g,服药两月余,肢体红斑完全消失而病愈。本案因风湿热毒浸淫肌肤,阻滞经络,内蕴脾胃,以土茯苓散清热除湿、祛风解毒,又重用疏风宣透之辈,使风湿热毒内外两解而收功。
 
  2 体会

  湿气虽为六淫之一,但其性重浊滞腻,凡表里不和,枢转不利,肺、脾、肾三脏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均可致病,且一旦罹患,祛之难尽。中医传统理论及现代中医学对此的研 究内容丰富,临床又多良好效果,笔者学习传统理论及本地区名医专家经验,在临床治疗中有了一些体会,但还待努力深入钻研,以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为广大患者服务。

  (收稿日期:2004-07-05) (编辑秋 实)

  作者单位:650051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中医医院

作者: 韩建闽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