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A期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因此,在对其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怎样降低残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就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1针灸具有整体性和双向调节性,对脑卒中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脑卒中又分为脑出血和脑梗塞,对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致病原因,都可运用针灸治疗而无任何不良反应。脑卒中又名“中风”,主要......

点击显示 收起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因此,在对其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怎样降低残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就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现结合多年的临床总结,将我们的心得体会论述如下。

    1 针灸

  具有整体性和双向调节性,对脑卒中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脑卒中又分为脑出血和脑梗塞,对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致病原因,都可运用针灸治疗而无任何不良反应。脑卒中又名“中风”,主要是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感受风、火、痰三邪而致阴阳之气逆乱、气血失调。而经络的功能是行气血、调阴阳。《灵枢·海论》篇说:“脑为髓之海”;从经脉循行看,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脑部病变有“脊强反折”,“狂、癫疾,头囟项痛”等。说明经络与脑部的联系是密切的。近年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针灸能改善脑的血供,建立侧支循环,减轻脑组织损害,改善高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脂等,这些都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这是针刺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

    2 早期针刺的疗效优于晚期针灸

    笔者于2000~2003年对16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随机对照试验分析,9例在发病2~7天开始针灸治疗,其余7例在发病30天以后才进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脑缺血、缺氧损伤很快致脑细胞坏死或凋亡,局部出现水肿。研究证明,大脑在缺血后6h内获得再灌注,受损的脑细胞组织有逆转的可能。张氏报道用电针可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缺损体征,使梗塞面积缩小 [1]  。王氏报道脑梗塞早期运用针刺能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加速炎症吸收或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脑组织恢复 [2]  。还有报道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针刺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3]  。因此,早期针刺可以增强神经调节功能,加快组织细胞的代谢过程,促进水肿、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保护神经元,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血供。

  3 分期治疗

    脑卒中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Brunnstrom将偏瘫的恢复期分为六期 [4]  。(1)Ⅰ~Ⅱ期是发病的急性期和驰缓期,相当于脊髓休克期,此期多以“痿病”论治,以“独取阳明”为主,恢复患肢肌力和肌张力。配合醒脑开窍之穴,针刺百会、四神聪、水沟、合谷、尺泽、委中、三阴交等,进针后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较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法有较好疗效 [5]  。(2)Ⅲ~Ⅳ期是偏瘫的痉挛期,以肌张力亢进为主,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为特征。传统临床治疗对中风偏瘫的评估多以肌力的变化为主,治疗也以发展肌力为重点,强化了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加重痉挛,妨碍恢复。此期宜选取上肢伸肌,下肢屈肢为主的穴位,以平衡协调肌张力,促进驰缓肌群运动,拮抗亢进肌群运动。临床报道用毫针深刺痉挛优势侧穴位大陵、合谷、尺泽、天泉、内关、三阴交、伏兔,或用火罐拔吸,以获取深部组织强针感至优势痉挛被缓解;皮肤针叩刺痉挛劣势侧皮肤至其侧肌肉收缩 [6]  。(3)Ⅴ~Ⅵ期为偏瘫的相对恢复期和恢复期,此期痉挛减弱或基本消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此期应在维持和巩固前期康复疗效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针灸次数,加强功能锻炼。针灸以辨证取穴和阳明经穴为主,疏通患者气血,促进偏瘫的恢复。

    患者,男,57岁,因脑出血致右侧偏瘫15天就诊。神志清,患侧肢体肌张力亢进,按常规针刺疗法刺激,症状反而加重。根据症状、体征分期辨证治疗后,症状逐渐得以缓解。

    4 心理疏导、防治抑郁

    患者发病后,由于中枢神经损伤,神经内分泌及生活环境的聚然改变,精神压力增大,大多数患者都伴发有抑郁和焦虑性障碍,他们可能消极、自暴自弃,也可能愤怒、抵抗治疗。处于这种状态,无法取得良好的针灸治疗效果,因此,我们不能为治病而治病,还要深入地了解、理解患者,动员其家属和朋友一起鼓励患者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帮助其克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树立乐观精神和对治疗的信心。对于症状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7]  。

    患者,女,39岁,因脑出血致左侧偏瘫,上下肢肌力为0级。发病后,精神抑郁,整天哭泣,拒绝治疗,给予耐心地心理疏导,并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最终患者肌力有所恢复时变得积极主动,4个月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5 抗复发治疗

    脑卒中复发率也较高,中风患者每多发一次,其病情就会较前加重,疗效及预后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也会明显增高。“不治已病治未病”,通常患者都靠服用大量的中西药物来治疗,但由于经济的原因,致使患者中止治疗。有没有效果更好,更经济,便于推广的疗法呢?有临床报道,运用毫针刺法、刺络法、火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预防其复发的观察表明,针灸对中风后遗症的抗复发作用优于药物治疗组 [8]  。这就给我们临床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方向,给患者也带来一个新的希望。

    患者,女,66岁,先后发生脑卒中3次,前2次症状体征较轻,经针刺治疗后恢复较快,时隔3年,再次发生脑卒中,病损面积大,病情严重,5个月后,由于肺部感染,褥疮感染,救治无效死亡。

    综上所述,针灸是治疗脑卒中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其临床试验学方面尚存许多问题:(1)穴位的选择,针灸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的穴位。(2)操作方法,选用相应的针灸工具或结合其它治疗手段,施以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之法。(3)治疗时机,包括病程、病期,治疗时辰的选择。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这几方面的任何因素的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针灸疗效。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研究中,我们应该有一个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优选搭配组合方案,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最大限度的实践或提高针灸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京钟,施静.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Calbindin—D28k表达的影响.中国针灸,2002,22(1):43-46.

    2 王丽平,边垠.针刺对急性脑梗塞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中国针灸,2002,22(2):117-118.

    3 吴琦.针刺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22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1,42(5):279.

  4 南登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1.

    5 白秀英,蒋戈利,陈匡.醒脑开窍针刺法与西医疗法治疗中风的疗效分析.中国针灸,1993,13(1):1.

    6 郭泽新,汪润生.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中国针灸,2002,22(4):268-269.

    7 王萌.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并发抑郁症的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2):165.

    8 曹文忠,张莉.针灸预防中风后遗症复发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3,23(6):317-320.    

  作者单位:622650四川省绵阳市安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7-17) (编辑青 叶)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因此,在对其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怎样降低残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就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现结合多年的临床总结,将我们的心得体会论述如下。

    1 针灸

  具有整体性和双向调节性,对脑卒中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脑卒中又分为脑出血和脑梗塞,对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致病原因,都可运用针灸治疗而无任何不良反应。脑卒中又名“中风”,主要是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感受风、火、痰三邪而致阴阳之气逆乱、气血失调。而经络的功能是行气血、调阴阳。《灵枢·海论》篇说:“脑为髓之海”;从经脉循行看,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脑部病变有“脊强反折”,“狂、癫疾,头囟项痛”等。说明经络与脑部的联系是密切的。近年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针灸能改善脑的血供,建立侧支循环,减轻脑组织损害,改善高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脂等,这些都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这是针刺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

    2 早期针刺的疗效优于晚期针灸

    笔者于2000~2003年对16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随机对照试验分析,9例在发病2~7天开始针灸治疗,其余7例在发病30天以后才进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脑缺血、缺氧损伤很快致脑细胞坏死或凋亡,局部出现水肿。研究证明,大脑在缺血后6h内获得再灌注,受损的脑细胞组织有逆转的可能。张氏报道用电针可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缺损体征,使梗塞面积缩小 [1]  。王氏报道脑梗塞早期运用针刺能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加速炎症吸收或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脑组织恢复 [2]  。还有报道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针刺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3]  。因此,早期针刺可以增强神经调节功能,加快组织细胞的代谢过程,促进水肿、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保护神经元,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血供。

  3 分期治疗

    脑卒中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Brunnstrom将偏瘫的恢复期分为六期 [4]  。(1)Ⅰ~Ⅱ期是发病的急性期和驰缓期,相当于脊髓休克期,此期多以“痿病”论治,以“独取阳明”为主,恢复患肢肌力和肌张力。配合醒脑开窍之穴,针刺百会、四神聪、水沟、合谷、尺泽、委中、三阴交等,进针后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较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法有较好疗效 [5]  。(2)Ⅲ~Ⅳ期是偏瘫的痉挛期,以肌张力亢进为主,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为特征。传统临床治疗对中风偏瘫的评估多以肌力的变化为主,治疗也以发展肌力为重点,强化了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加重痉挛,妨碍恢复。此期宜选取上肢伸肌,下肢屈肢为主的穴位,以平衡协调肌张力,促进驰缓肌群运动,拮抗亢进肌群运动。临床报道用毫针深刺痉挛优势侧穴位大陵、合谷、尺泽、天泉、内关、三阴交、伏兔,或用火罐拔吸,以获取深部组织强针感至优势痉挛被缓解;皮肤针叩刺痉挛劣势侧皮肤至其侧肌肉收缩 [6]  。(3)Ⅴ~Ⅵ期为偏瘫的相对恢复期和恢复期,此期痉挛减弱或基本消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此期应在维持和巩固前期康复疗效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针灸次数,加强功能锻炼。针灸以辨证取穴和阳明经穴为主,疏通患者气血,促进偏瘫的恢复。

    患者,男,57岁,因脑出血致右侧偏瘫15天就诊。神志清,患侧肢体肌张力亢进,按常规针刺疗法刺激,症状反而加重。根据症状、体征分期辨证治疗后,症状逐渐得以缓解。

    4 心理疏导、防治抑郁

    患者发病后,由于中枢神经损伤,神经内分泌及生活环境的聚然改变,精神压力增大,大多数患者都伴发有抑郁和焦虑性障碍,他们可能消极、自暴自弃,也可能愤怒、抵抗治疗。处于这种状态,无法取得良好的针灸治疗效果,因此,我们不能为治病而治病,还要深入地了解、理解患者,动员其家属和朋友一起鼓励患者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帮助其克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树立乐观精神和对治疗的信心。对于症状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7]  。

    患者,女,39岁,因脑出血致左侧偏瘫,上下肢肌力为0级。发病后,精神抑郁,整天哭泣,拒绝治疗,给予耐心地心理疏导,并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最终患者肌力有所恢复时变得积极主动,4个月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5 抗复发治疗

    脑卒中复发率也较高,中风患者每多发一次,其病情就会较前加重,疗效及预后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也会明显增高。“不治已病治未病”,通常患者都靠服用大量的中西药物来治疗,但由于经济的原因,致使患者中止治疗。有没有效果更好,更经济,便于推广的疗法呢?有临床报道,运用毫针刺法、刺络法、火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预防其复发的观察表明,针灸对中风后遗症的抗复发作用优于药物治疗组 [8]  。这就给我们临床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方向,给患者也带来一个新的希望。

    患者,女,66岁,先后发生脑卒中3次,前2次症状体征较轻,经针刺治疗后恢复较快,时隔3年,再次发生脑卒中,病损面积大,病情严重,5个月后,由于肺部感染,褥疮感染,救治无效死亡。

    综上所述,针灸是治疗脑卒中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其临床试验学方面尚存许多问题:(1)穴位的选择,针灸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的穴位。(2)操作方法,选用相应的针灸工具或结合其它治疗手段,施以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之法。(3)治疗时机,包括病程、病期,治疗时辰的选择。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这几方面的任何因素的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针灸疗效。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研究中,我们应该有一个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优选搭配组合方案,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最大限度的实践或提高针灸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京钟,施静.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Calbindin—D28k表达的影响.中国针灸,2002,22(1):43-46.

    2 王丽平,边垠.针刺对急性脑梗塞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中国针灸,2002,22(2):117-118.

    3 吴琦.针刺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22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1,42(5):279.

  4 南登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1.

    5 白秀英,蒋戈利,陈匡.醒脑开窍针刺法与西医疗法治疗中风的疗效分析.中国针灸,1993,13(1):1.

    6 郭泽新,汪润生.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中国针灸,2002,22(4):268-269.

    7 王萌.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并发抑郁症的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2):165.

    8 曹文忠,张莉.针灸预防中风后遗症复发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3,23(6):317-320.    

  作者单位:622650四川省绵阳市安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7-17) (编辑青 叶) 

作者: 张友平 刘晓英 李萍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