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A期

超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骨质疏松为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骨量的减少和骨小梁结构的破坏,骨骼疼痛和活动障碍为其常见主诉,严重者并发骨折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伤残。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骨密度测量的普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在其治疗方面已开展了药物治疗和预防宣教活动,但骨质疏松是一种长期......

点击显示 收起

  骨质疏松为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骨量的减少和骨小梁结构的破坏,骨骼疼痛和活动障碍为其常见主诉,严重者并发骨折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伤残。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骨密度测量的普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在其治疗方面已开展了药物治疗和预防宣教活动,但骨质疏松是一种长期的慢性骨量丢失性疾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更为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本文观察34例骨质疏松患者超磁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探讨是否磁场等物理性治疗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均来自我院骨质疏松门诊,男4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7.5。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根据我国1998年制定的标准,骨密度T值>2.0SD,并参照骨痛、行动困难、身长缩短和生化指标如血骨钙素、尿羟脯氨酸、尿N末端肽改变,以及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者入选为治疗对象。

    1.2 超磁治疗

    1.2.1 仪器 采用意大利BSB集团生产的新一代MAJOˉRA超磁治疗系统MOD,BR/2003型双循环感线圈,垂直磁场治疗。技术指标:电压110~220V,50/60Hz,功率50~1050W,磁感应强度1~50Gauss,脉冲频率1~100Hz。

    1.2.2 方法 患者仰卧磁场床上(图1),1只线圈置于腰部,1只置于髋部,另2只正方形磁块置于左右膝关节。程序D07#,频率40,强度60,时间20min。治疗1周和治疗期间停用所有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超磁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1个月,随后隔天治疗2个月。

    1.3 治疗前疼痛分级,骨密度测定,生化指标检查和随访

  1.3.1 治疗前疼痛分级 治疗前由医师对其疼痛程度和疼痛频率打分。无痛为0分;疼痛能忍不需服药为轻度1分;疼痛影响活动,必要时服止痛药者为中度2分;疼痛明显影响活动和睡眠者为重度3分;疼痛无法耐受需用杜冷丁者为酷痛4分。疼痛频率分为,不发作为0分,偶发(<1次/d)为1分,少发(1~3次/d)为2分,多发(>3次/d)为3 分,持续发作为4分。以疼痛程度乘频率得分为疼痛分。

  1.3.2 骨密度测定 仪器为LUNAR公司生产的Expert,测定和计算患者L 1 ~L 4 腰椎、股骨颈、Wards区、大粗隆的骨密度和平均骨密度,并与青年人峰值骨量相比,即T值>2.0SD为异常。

    1.3.3 生化指标测定 血骨钙素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药盒为Roche Diagnostic公司生产,正常值为10.00~23.00ng/ml。尿液测定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酶联免疫法药盒为Ostex公司生产,商标名Osteomark,正常值绝经期前正常妇女为14~74NBCE/mM肌酐,(35±15)岁,男为13~78NBCE/mM肌酐(33±15)岁。

    1.3.4 治疗后随访和评估 治疗后对疼痛再次打分,根据分数增减、活动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服用止痛药物评价疗效,治疗后骨痛消失者为完全解除,骨痛中度或明显减轻者为显效,轻度减轻为好转,疼痛加重和无变化者为无效。
     
  治疗后6个月重复骨密度测定,血骨钙素和尿NTX测定,结合治疗后疼痛分级,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1.4 骨密度测定的质控 每天测定前按要求对腰椎模型进行质控,图示Pass为合格(图2)。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疼痛分级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疼痛分级 略

  2.2 治疗后疼痛疗效评价 见表2。

    表2 治疗后疼痛疗效评价 (略)

  2.3 治疗前腰椎和股骨的平均T值分布 见表3。

  2.4 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变化 见表4。

  表3 治疗前腰椎和股骨T值分布 略
     
  表4 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 (略)

  2.5 治疗前后血骨钙素、尿NTX变化 见表5。

  表5 血骨钙素、尿NTX变化 (略)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有潜在的骨折危险,因此应积极治疗以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和骨小梁破坏,轻者则增加钙的补给促进骨质形成,具有疼痛症状者则应用抑制骨吸收的降钙类如盖钙宁、密钙息,又如双磷酸盐的福善美、固邦等药物,而维生素D类如罗盖全、及维生素D 3 等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以促进骨的形成。雌激素替代治疗(HRT)虽推荐应用,但近年来长期随访观察,对其增加肿瘤发病率的危险性未能完全排除,因此其安全性仍是疑问。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骨骼结构施以生理性的承受负载是促使骨骼生成的基本原则。以骨骼的力学参数测定来看,骨承受一定的压力不使其变形,但反过来一定的生理性生物物理信号将有助于骨的重建,这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中生物物理治疗的基础。Yasuda在1954年早已发现干燥骨在加载时产生电流,1987年和1989年Slzstein和Mak分别发现湿骨中存在两种 来源的电流,骨组织中的电流电力将在骨细胞表面发生,在非常低的频率(<100Hz)时该力将由于细胞的偶极矩而变得惊人的大。因而骨组织可能利用产生于功能性动力内生电流而转换动态应变模型,使之成为一个作用于细胞上的稳定的力。近年来已有报道 [1]  应用电刺激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形成和发展,如应用60Hz频率10V电压的偶合电容电场,已证明可促进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恢复,受电波刺激鼠胫骨的湿重、干重、灰重、最大骨强度、骨皮质面积和厚度均显著增大,因此有人用恒定有脉冲直流、脉冲电磁场、感应电场进行增加骨质的试验。电场也被用于临床治疗骨延迟愈合,可见一定低强度的电信号有利于骨结构与功能的重建。磁场和复合脉冲电荷场来刺激骨重建也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本文应用的超磁系统为特低频率的低磁感应强度,没有微波那样的内部组织升温作用。

    超磁场是利用高能抗谐振的低频变化脉冲产生的电磁场来改变人体生物静电与改善生物场这一原理作用于成骨细胞,促使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成熟细胞的增生来治疗骨质疏松。脉冲电磁场刺激作用改变人体的生理循环、恢复旺盛状态,在骨代谢中促成骨的成骨作用,不但有利于骨质疏松,还对先天性骨缺损、骨坏死、骨移植、椎体融合术、腰肌炎等有一定效果 [2,3]  。

    本文34例骨质疏松症磁治疗前后除疼痛评分外,应用骨密度以及BGP和ICTP两项生化治疗评价其疗效,已知血骨钙素为成骨细胞内分泌的一种多肽类物质 [2]  ,属非胶原蛋白又称骨γ-羟基谷氨酸蛋白,其生理作用为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反映骨细胞的功能,在骨质疏松症由于骨小梁减少破坏可见到其减少,而骨结核和老年人糖尿病也见减少,性早熟儿童由于骨骼过度生长而见增加 [5,6]  ,PICP和PINP为Ⅰ型前胶原蛋白的羟基和氨基端,反映骨增殖中骨胶原的形成速率。Ⅰ型胶原羟基端的三个氨基酸连接成一个有荧光的环形吡啶
酚类结构,ICTP为Ⅰ型胶原羟基端连接环的肽键部分,ICTP表示骨质分解速度,Ⅰ型胶原C端和N端的延伸段降解后被释放入血和经尿排出 [4]  ,近年来已有尿液的检测方法,反映骨的吸收过程,在骨质疏松时见到增高,同样恶性肿瘤有骨转移者也见到其增加。

  本文34例患者3个月电磁场治疗后主观疼痛症状得到改善,显效者17例,有效者10例,仅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79.4%。个别病例,疼痛有好转非常显著,特别是膝关节部位。在生化指标中治疗后血BGP增高而ICTP降低说明骨质破坏减少而有骨生成。但必须指出治疗后随着疼痛症状改善两项骨吸收指标的好转,骨密度的变化不明显,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上述主观症状和两项生化指标的改变,说明电磁场不仅明显改善骨疼痛而且对制止骨吸收、促进骨质生成有一定的帮助,至于骨密度的增加可能尚需更多的时 间和进一步的观察。

    综上所述,电磁场治疗能较快地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无任何并发症的改善症状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至于是否能进一步提高骨量,则有待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随访。

  (本文图片略)

  参考文献

    1 李明,刘植珊,高建章,等.实验性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偶合电容电场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92,30(8):458.

    2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11-316.
 
  3 郭世拨,罗先正,邱贵兴.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39-540.

    4 徐洁,Hermann Eichstaedt.肝移植五年存活者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检测.中华核医学杂志,1998,18:219.

    5 相梅芳,李振甲,朱守荣,等.骨钙素RIA试剂合研制及其临床应用.中华核医学杂志,1994,14:167.

    6 诸西秦,周润镇,黄飞,等.血清骨钙素放射免疫分析的临床应用.中华核医学杂志,1996,16:62.

  作者单位: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4-8-28) (编辑朝 颜)

作者: 戈贵芝 江旭峰 管梁张敏 董玉娟 瞿毓敏 吴建华 李彪 朱承谟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