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A期

脑梗塞119例的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即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预测脑梗塞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19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占脑梗塞患者的78。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7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即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预测脑梗塞的临床实用价值。 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119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9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占脑梗塞患者的78.2%。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71.6%和85.7%。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结论  中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是脑梗塞的高危人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有无粥样硬化,对脑梗塞的发生有积极地预防作用。
    
  关键词  超声检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塞
         
  脑梗塞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通过119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以及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性,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进行脑梗塞高危人群防治的临床实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119例,均为我院2003年6月~2004年1月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塞住院患者,男73例,女46例,年龄39~90岁,平均68.9岁,其中梗阻部位位于左侧46例,右侧38例,双侧35例,71例为腔隙性梗塞。119例患者中,有高血压史95例,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史25例,有糖尿病史14例,有冠心病史10例,有高血脂史7例,合并两种以上疾病的32例。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应用Acuson128xp/10彩色电脑声像仪,探头频率7MHz,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按常规横纵向扫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外动脉。

     1.2.2 测量内容与方法 颈总动脉(CCA)内径,在颈总动脉近端约2cm处测量;颈内(ICA)、颈外动脉(ECA)内径,分别在距分叉处近端的1cm处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为后壁的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与外膜相移行处的距离。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
    
  1.3 判断异常标准 (1)IMT以局部>1.0mm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2)IMT≥1.5mm判定为斑块形成。斑块按回声特点分为四种类型:①扁平斑,内中膜增厚1.5mm左右,呈条状较均匀低回声;②软斑,呈略低回声,似沙丘样向管腔内隆起;③硬斑,呈团状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④混合斑,呈强弱不等回声,形态不规则,伴有出血时可见缝隙样暗区;(3)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中的任何一条管腔狭窄,视为管腔狭窄。狭窄程度判断,轻度狭窄:内径减少<50%;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严重狭窄:内径减少71%~90% [1] 。
    
  2 结果
    
  119例脑梗塞患者中有9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颈动脉单纯内中膜增厚19例,占119例患者的16.0%;颈动脉单纯斑块18例,占15.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斑块56例,占47.1%;未见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的26例,占21.8%,见表1。95例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8例,检出率为71.6%;14例糖尿病史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12例,占85.7%。

  表1 119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检测结果 (略)
       
  74例脑梗塞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斑块以颈动脉分叉处后壁即颈动脉膨大段(BIF)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起始段,呈单发、多发,散在分布。颈动脉粥样硬化典型图例见图1~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和发生部位见表2。

  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和发生部位 (略)  
     
  13例脑梗塞患者检出颈动脉血管狭窄,轻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6例,严重狭窄2例。其中11例是单侧血管狭窄,2例双侧血管狭窄。
    
  3 讨论
    
  引起脑梗塞的原因主要有:(1)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腔;(2)动脉栓塞;(3)其他部位动脉粥样斑块的碎片脱落造成脑血管栓塞;(4)受外部影响血管腔受压闭塞等。可以看到除去原因(4),脑梗塞主要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且脑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同源性(即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这类血管病变大多是全身性的,观测动脉血管的变化可以帮助临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因颈动脉较为表浅且与皮肤平行,是观察有无血管病变的较佳窗口。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有无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等,可以直接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和间接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亦可对患者无症状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并预报。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 [2] 。其病理改变是由于血管内皮的损伤、血小板聚集、脂质浸润沉淀于动脉内膜,引起中层平滑肌增生、内膜增厚发展形成粥样病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主要累及大动脉和中动脉等,按其病变程度和发展进程,可分为脂斑和脂纹期、纤维性斑块期和粥样斑块期。而发病位置上,好发于主动脉各分支开口处,可能因这些部位血流多、处于高应力状态,使其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内膜受损增厚及形成斑块。本组颈动脉检测结果显示50%以上的斑块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就是佐证。当斑块形成后,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变化可造成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或溃疡、钙化及血栓形成,若血栓脱落,则可成为脑梗塞的重要栓子来源。其中混合斑、软斑易出血、变化快,常因出血引起斑块体积短期内增大,从而引发脑卒中或TIA发作,其危险性甚高。除脑血管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外,颈动脉作为脑供血的重要通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发性病变如斑块破裂、出血、栓子脱落等亦可能进入脑血管形成脑梗塞。本组资料显示,119例脑梗塞患者中,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达93例,检出率为78.2%,其中形成粥样斑块的74例占62.2%,由此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本组资料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增厚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从表1统计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中膜增厚的发病率是非线性增加的。60岁以上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中膜增厚的检出率突增,发病率是60岁之前的2倍左右,说明这个年龄段是随着病程进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最快的阶段。
   
  本组资料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呈正相关。本组脑梗塞患者95例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68例,检出率为71.6%。原因是血压的持续性升高,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内膜损伤及弹力纤维断裂,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所以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比较早,而且比较严重,高血压应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糖尿病时,脂代谢紊乱,血脂明显增高及溶酶体分解脂质功能减退,使其含脂质过多,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发病比一般非糖尿病患者出现早,且比例高。本组病例中有糖尿病史14例,其中12例检出颈动脉病变,占糖尿病患者的85.7%,检出率为多种发病人群中最高的,所以在检测中应引起重点关注。
   
  通过对119例脑梗塞患者的超声检测结果分析,可以看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对临床诊断有着积极地提示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病变直观、无损伤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早期发现及预防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塞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可以作为中老年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脑梗塞高危人群防治脑梗塞的常规检测手段。(本文图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2002,803.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450.      

  作者单位:214002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B超室

  (收稿日期:2004-02-26) (编辑含 秋)

作者: 陈骅 刘凤娥 冯军 刘宁军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