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期

活血化瘀法在急性出血性中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在急性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0例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患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常规使用西药及辨证论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结论急性出血性中风,运用活血化瘀药是安全、有效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法在急性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选取40例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患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常规使用西药及辨证论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 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急性出血性中风,运用活血化瘀药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急性出血性中风

  中风为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在不断寻求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活血化瘀法已广泛适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而对出血性中风使用活血化瘀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则存在争议。笔者对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进行疗效观察及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系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1月的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标准 [1] ,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且无手术指征,从发病到我科就诊时间为1~5天,平均2.5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8~72岁,平均55.2岁。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7~73岁,平均56.8岁。对两组病例进行病类诊断 [1] ,治疗组:轻型(1~13分)5例,普通型(14~26分)12例,重型(27~39分)2例,极重型(40分以上)1例。对照组:轻型(1~13分)6例,普通型(14~26分)11例,重型(27~39分)2例,极重型(40分以上)1例。对两组病例进行证类诊断 [1] ,治疗组:风痰火亢6例,阴虚风动5例,痰热腑实6例,痰湿蒙神3例。对照组:风痰火亢7例,阴虚风动5例,痰热腑实5例,痰湿蒙神3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病类诊断、证类诊断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常规使用脱水降颅压、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并根据证类诊断进行辨证施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方中加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丹参20g,田三七10g活血化瘀,两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1个月后,对两组病例进行疗效评定 [1] ,以(病类治疗前评分-病类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为计算公式,基本恢复:≥81%,病类诊断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1%;进步:≥36%,<56%;稍进步:≥11%,<36%;无变化:<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 2 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治疗1个月后两组疗效 (略)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所指的脑血管意外即为中风,中医认为其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脑脉神机受损的一类病证 [2] ,《内经》中早有记载:“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概括了中风与瘀血的关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则又指出中风的治疗也应从“血”着手。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脉痹阻之缺血性中风早被公认,而出血性中风则有争议,主要认为活血化瘀药会扩张脑血管,使血流加速而加重出血及引起再出血,使病情恶化,其实不然,出血性中风为血不循常道溢于脑脉之外,引起气血郁滞(脑组织充血、水肿等),系因出血而致瘀,所溢于脉外之血,已不能复返故道,须通过祛瘀活血加以疏导,使其消散与吸收,从而使脑脉流畅,清阳之气舒展,恢复各项功能,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原因均为脑脉瘀滞不畅,活血化瘀法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溢血的吸收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消肿、消炎、改善神经营养作用等,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3] 。近年来,对活血化瘀药进一步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对凝血机制有双向调节作用,故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会加重出血及引起再出血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有学者提出 [3] ,活血化瘀法可以运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治疗,而且使用活血化瘀药后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对防治出血性中风及改善出血性中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笔者遵循这一原理,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取得满意疗效,从上述疗效对照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且无一例恶化,故认为急性出血性中风运用活血化瘀药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124.

    3 黄培新,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3.

  (编辑吴 莹)

  作者单位:410001湖南省马王堆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刘 佳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