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6期

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以往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和“外在”或主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后者为异位内膜仅侵入部分肌壁,与周围正常组织无分界(可与子宫肌瘤鉴别)。...

点击显示 收起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以往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和“外在”或主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后者为异位内膜仅侵入部分肌壁,与周围正常组织无分界(可与子宫肌瘤鉴别)。子宫腺肌病多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 [1] 。

    1 子宫腺肌病

    1.1 发病原因 多次妊娠、分娩、流产和宫腔操作以及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另外激素也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1.2 症状

    1.2.1 痛经 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的典型症状,多为继发性,伴进行性加剧。月经前或经期中,由于内膜充血、水肿及出血,位于致密层中的经血刺激周围平滑肌,使之产生痉挛性收缩,引起腹痛。

    1.2.2 月经失调 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与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子宫增大、子宫内膜面积亦相应增大。另一方面是子宫内膜的浸润与纤维肌束的增生,干扰了子宫肌层的收缩止血功能。

    1.3 妇科检查 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有压痛。

    1.4 B超检查 子宫肌层中种植内膜引起的不规则回声增强。

    1.5 诊断 30岁以上的经产妇,出现痛经、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检查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有压痛。月经期显著,应考虑子宫腺肌病。子宫碘油造影对诊断本病有一定帮助,如X线片上见子宫腔扩大,碘油从宫腔的某一处或多处进入肌层形成憩室样球形突起时,可诊断子宫腺肌病。核磁共振是最可靠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有条件时也可做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6 治疗 用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以上,服药期间停经、痛经症状消失,但停药后痛经复发,B超及妇科检查:病变无明显减小。具体用法:(1)米非司酮5.0~7.5mg每日或隔日1次,服用3~6个月,停药1个月后继续下一疗程。(2)应用镇痛药物及调节内分泌的药物。(3)外科手术:子宫切除术是主要方法。

    1.7 结果 药物治疗期间自觉症状明显减轻,B超及妇科检查:改变不明显。

    1.8 预防措施 已婚妇女每年做妇检,积极采取避孕措施,尽量避免人工流产、引产等。

    2 讨论
   
    子宫腺肌病近年来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依靠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子宫腺肌病病灶生长缓慢,妊娠期常发生退变,绝经后停止发展,故一般预后较好。子宫腺肌病者不易妊娠,妊娠后亦易发生流产、早产或输卵管妊娠。子宫腺肌病恶性几率很小。子宫腺肌病患者不再有生育要求者,以子宫全切为首选,尽量保留卵巢。但手术治疗费用高,而且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2] 。对经济条件差、年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患者,用药物治疗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药物治疗妊娠的个案报道,给不孕的年轻患者带来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信美,石一复.子宫腺肌病206例临床分析.中华妇科杂志,1998,33:434.

    2 彭超,周应芳.子宫腺肌病318例诊治分析.中华妇产科临床,2000,2:72-74.

    (编辑含 秋)

    作者单位:256208山东省邹平县焦桥中心卫生院

作者: 王秀会 王艳红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