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9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传导阻滞的近期预后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传导阻滞(C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较常见的合并症,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讨AMI的转归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笔者将收集我院从1986年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17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3年的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AMI患者174例。(2)心电图呈AMI的特征性改变及出现典型的动态演变。...

点击显示 收起

  传导阻滞(C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较常见的合并症,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讨AMI的转归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笔者将收集我院从1986年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17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3年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AMI患者174例。诊断标准:(1)典型病史;(2)心电图呈AMI的特征性改变及出现典型的动态演变;(3)CK-MB增高,超过正常的2倍以上。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记录6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和V7~9、V3R~6R)并进行心电监护。第1天第8h记录1次心电图,部分第2h记录1次,24h后每天记录1次,待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后每周记录1次。分析传导阻滞的类型,既往有传导阻滞者不列入研究对象。入院后即抽血测定CK-MB。第1次每8h1次,24h后每天1次,连测2天。取其峰值分析。病例出院前由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观察并发症及病死率,出院后门诊随访1~3年,每记录1次心电图,观察传导阻滞是否进一步发展及心脏突发事件。
   
  1.3 统计学方法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发生CB者(A组)43例,占24.7%,男31例,女12例,年龄38~93岁(平均63岁)。其中房室传导阻滞(A-VB)12例,占27.9%,室内传导阻滞(IV-CB)22例,占51.2%,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9例,占20.9%。发病24h内出现传导阻滞32例,其余多在2~6天出现。心功能Ⅲ级3例,Ⅰ~Ⅱ级40例。
   
  无CB者(B组)131例,占75.3%,男97例,女34例,年龄41~86岁(平均61岁)。心功能Ⅲ级121例,Ⅰ~Ⅱ级10例。
     
  住院期间A组ST段抬高值(10±7.2)mm,CK-MB峰值(102±4.2)u/L,均分别高于B组的(7±5)mm和(81±10.2)u/L。AMI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见表1),A组住院病死率约为B组4倍(见表2)。A组中31例(72.1%)LVEF<50%,B组患者中13例(9.9%%)LVEF<50%。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略)

  表2 两组近期死亡原因与病死率比较(略)

  随访情况:A组住院期间死亡6例,其中37例出院时5例传导阻滞消失。门诊随访期间,A组中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6个月后消失。
    
  3 讨论
    
  AMI引起缺血损伤所致的心脏传导阻滞可发生于传导系统任何水平。文献报道,AMI合并传导阻滞总发生率在20%以上。本文与文献报道一致。由于我国70%~75%属右冠优势型,即左心室膈面主要由右冠脉支配,绝大多数人的下壁血供源自右冠状动脉,而90%的人的房室结和希氏束近段血供来自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故下壁AMI易累及房室节和希氏束近端而致A-VB,前壁AMI主要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例病变所致,因左前分支与右束支均由左冠脉前降支供血,所以前壁AMI易累及左前分支和右束支而出现束支传导阻滞 [1] 。
   
  AMI发生CB多提示梗死范围广泛或累及相应血管,一旦发生CB,则预后差,发生并发症多,近期病死率高。总之,AMI并发CBV影响其预后,在急性期应争取尽早用溶栓或PTCA治疗,来提高心肌再灌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49.
    
  (编辑川 夏)

  作者单位:516000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铁路医院 

作者: 滕久清 彭瑞美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