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9期

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方法52例(104只眼)患者接受了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自拟夜明颗粒的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的改变进行了比较。6%),闪光视网膜电图:66只熄灭型中44只眼出现微型b波。视敏度:76只眼中66只眼视敏度提高,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 方法  52例(104只眼)患者接受了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自拟夜明颗粒的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的改变进行了比较。 结果  104只眼中好转88只眼(84.6%),闪光视网膜电图:66只熄灭型中44只眼出现微型b波;视敏度:76只眼中66只眼视敏度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  夜明颗粒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夜明颗粒 视网膜色素变性 临床研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的变性疾病。病程早期主要损害杆状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晚期视网膜所有细胞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受损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用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夜明颗粒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2例104只眼,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5岁,平均32.1岁;年龄分布:8~10岁1例,11~20岁5例,21~30岁18例,31~40岁10例,41~50岁10例,51~60岁6例,61岁以上2例;有家族史14例,占26.9%;父母属近亲结婚者6例;合并白内障者21例。
   
  1.2 诊断标准 [1]  凡接受治疗的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夜盲;(2)视野缩小,早期环状暗点,并随病情逐渐向内外两侧扩大,晚期呈10°以内管状视野,进而影响黄斑,中心视力减退可致失明;(3)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早期在赤道部散布骨细胞样色素,随病情进展,视乳头呈蜡黄色,色素向周边部和后极部扩展,可覆盖于视网膜血管上,视网膜呈青灰色可透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4)视网膜电图(ERG),a波、b波振幅降低,峰时延迟,以致消失,呈熄灭型;(5)常有家族史。
   
  1.3 纳入标准 (1)有明确的病史及临床诊断;(2)外眼无异常;(3)除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外的其他影响视力的眼底改变;(4)连续接受本治疗的时间为60天。
   
  1.4 治疗和观察 52例患者均服夜明颗粒,每日一剂,30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夜明颗粒方由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当归、灵芝、制全蝎、山萸肉等组成,接受治疗前后对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进行了观察。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  (1)好转:环状暗点缩小或中心视野扩大5°以上,视力提高2行(含)以上;(2)未愈:视野、视力无改善。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本组疗效判定标准。好转:(1)视力提高2行以上(含2行,0.1以下视力每提高0.02等于1行);(2)视敏度增高。无效:视力和视野无改善或退步。治疗前后比较,达到以上标准之一者,分别归属好转或无效。

  2.2 治疗结果
   
  2.2.1 视力变化 治疗后104只眼中视力提高2行以上81只眼,提高1行13只眼,视力无变化但无视力下降10只眼。治疗前后比较视力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视力分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104只眼视力分布(略)
   
  2.2.2 视敏度变化 采用静态视野检查,使用北京生产的MQDS-Ⅰ型视野分析仪,采用定量分析,检查程序:2mm直径白色视标,76个刺激点,适阈曲线阈上值测定法,整个过程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给出视野结果。104只眼中76只眼治疗前后进行了视敏度检查,其中视敏度提高66只眼,无变化10只眼,10°、30°和60°平均视敏度治疗前后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视敏度变化 (略)
    
  2.2.3 内光视网膜电图(F-ERG)变化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86只眼闪光视网膜电图的变化(略)
   
  66只熄灭型眼,经服中药2个疗程后,44只眼出现微型b波,22只眼仍为熄灭型,该22只眼治疗前视力均在0.1以下,视敏度为零。提示中药对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作用不大。
   
  2.3 综合疗效评定 52例104只眼中好转88只眼,无效16只眼,有效率为84.6%。
    
  3 讨论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眼底色素沉着和ERG异常或无波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科最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世界各国发病率为1/3000~1/5000,在西方国家累计约(1~2)/5000的新生儿发病。据估计世界上现有150万人患此病,是遗传性视觉损害的盲目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儿童盲目最常见的原因 [2] 。
   
  本病类似于中医学“高风内障”,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虚血滞,血脉枯涩,脉道不通所致。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我们筛选的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的中药组成复方—夜明颗粒方在临床用之有效。方中黄芪、当归、白芍、首乌对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与代谢均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酶的作用,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色素细胞起到良好的营养补助。另外,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必须要配合应用活血通络药,这是因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内经》);“人之眼耳鼻舌……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气,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河间六书》)。本病眼底所见视网膜血管细狭,特别在后期,视网膜血管闭塞,是因为本病病变同时累及内层、黄斑区及脉络膜组织。由于视网膜及视神经供血不足,所以发生萎缩。近代研究认为它的发生是与神经元轴突的物质流动在节细胞体附近阻滞的结果。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近代研究,配合活血化瘀药非常重要。所以该方中用丹参、石菖蒲等活血通络开窍药,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使视网膜的供血、供氧状况得到好转。本方综合作用,可以提高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敏感性,改善视网膜的营养与代谢,从而有利于提高视力、改善视敏度及视网膜电图的作用。
   
  本组52例104只眼经过两个月的系统观察治疗,有效率达84.6%。特别是治疗前66只眼闪光视网膜电图为熄灭型,治疗后44只眼出现微型b波,提示本方对早、中期视网膜素色变性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有改善作用。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在临床分析中很有价值,是视网膜功能诊断上可靠而灵敏的指标。b波主要反映双极细胞及周围的神经活动,并与感受器的色素浓度及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均有关系。在一定强度的光照刺激下,如b波在正常值以下,可以认为视网膜功能低下,如在一定强度刺激下b波消失,而经过治疗后用同一光刺激强度出现b波时,即使此b波低于正常b波,也可说明视网膜功能—双极细胞及其周围的神经活动与感受器的色素浓度及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均有改善 [3] 。本研究表明,中药夜明颗粒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3.
   
  2 张惠蓉.视网膜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
   
  3 丁淑华,高卫平.夜明方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作用.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6(4):217.
    
  (编辑云 兆) 

  *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重点科研项目(编号H-019)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眼科教研室
   
       210029金陵科技学院 

作者: 丁淑华高卫平魏伟欧阳永斌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