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0期

对散打冠军赛赛前训练模式的探索与评价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为迅速提高我省年轻散打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实战对抗能力,尽快实现迎接全国十运会新老交替的目标。方法在2003年夏训期间,运用生化监测指标对我省年轻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手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论有效的高强度实战对抗训练,有利于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实战对抗能力,对散打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时具备足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为迅速提高我省年轻散打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实战对抗能力,尽快实现迎接全国十运会新老交替的目标。 方法  在2003年夏训期间,运用生化监测指标对我省年轻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手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结果  效果明显。 结论  有效的高强度实战对抗训练,有利于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实战对抗能力,对散打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时具备足够的体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散打 赛前 训练模式 探索 评价
     
  赛前训练手段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也意义重大。一方面要防止运动员赛前产生过度疲劳或伤病,以避免来不及调整就被迫参加比赛;另一方面还要防止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提前出现。为了探索出适合我省散打队运动员使用的赛前训练手段,确保运动员以良好的竞技状态参加全国冠军赛,教研组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对我省散打队备战冠军赛赛前训练的运动员进行了跟踪监测与评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省散打队参加2003年冠军赛的15名运动员。其中有9名第1次参加全国比赛,平均年龄(16.40±2.12)岁,平均训练年限(2.0±0.5)年,为本次赛前训练的主要研究对象;另外6名运动员是参加过全国九运会的老运动员,平均年龄(22.20±1.82)岁,平均训练年限(5.60±1.50)年,为本次研究的参考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训练负荷安排 从赛前训练第7周开始进入赛前训练期,本周期训练分为4个小阶段:第1阶段(1周)为大运动量中等强度训练期,主要任务是加强体能训练(30%)、狠抓技术动作的组合与连贯(40%)、强化身体素质与力量素质(30%);第2阶段(3周)为密集型大强度中等运动量训练期,主要任务是突出实战对抗能力和强度(40%)、巩固体能训练(25%)、攻防绝招练习(25%)、针对性技战术研究(10%);第3阶段(1.5周)为灵活型大强度小运动量训练期,主要任务是强化实战对抗和得分能力(20%)、继续巩固体能训练(20%)、攻防绝招练习(20%)、针对性技战术研究(20%)、控制体重与恢复(20%);第4阶段(1.5周)为赛前恢复期,主要任务是抓好运动员的机能恢复与监测工作(40%)、针对性技战术研究(20%)、伤病治疗与控降体重(20%)、自我心理调整(20%)。
   
  1.2.2 机能监测与评定 运动强度:对进入赛前训练期运动员的早晨安静BLA(血乳酸)、CK(肌酸激酶)与实战对抗课前后的BLA、CK进行测试,与本次全国冠军赛上测试的安静与比赛时的BLA、CK进行比较和分析;运动量:对进入赛前训练期运动员的早晨安静HB(血红蛋白)、BUN(尿素氮),实战对抗课前后的HB、BUN和每周六下午训练课结束后的HB、BUN进行测试,把3次测试的结果与本次全国冠军赛上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2.3 各周期训练控制 根据散打运动员专项训练特点和运动员机能检测结果,制订赛前训练计划和周训练计划,并切实落实到各堂训练课之中。根据训练后、次日晨、周一晨和以往测试的CK、HB、BUN和BLA等指标值的纵横向比较情况,确定运动员下一步的训练安排,确保赛前调整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负荷的承受能力。

  1.2.4 实战课训练强度监控 把以往全国比赛时的最大BLA值作为参照指标,结合实测值评定每堂实战课的对抗强度,以达到控制训练强度的目的。
   
  1.3 使用仪器和试剂 血红蛋白(Hb)测试使用上海产5020型血红蛋白仪,试剂由上海长征试剂厂提供;尿素氮(BUN)和肌酸激酶(CK)使用德国产ECOM-F6124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均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乳酸(BLA)测试使用美国YSI-1500型手提式血乳酸仪,试剂为其配套产品。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在Intel PentiumⅡ计算机上处理,使用王路德编写的“体育科研数据统计处理系统V4.0”软件,以(ˉx±s)表示,以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赛前训练期间整体血红蛋白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见表1。
   
  2.2 赛前训练和比赛期间尿素氮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见表2。

  2.3 赛前训练和比赛期间肌酸激酶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见表3。
    
  2.4 赛前训练和比赛期间血乳酸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见表4。
    
  表1 赛前训练期间血红蛋白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略)
    
  注:各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2 实战或比赛前后尿素氮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略)
    
  注: * 与基础值比较P<0.05; ** 与基础值比较P<0.01
    
  表3 赛前训练和比赛期间肌酸激酶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略)
    
  注: * 与基础值比较P<0.05; ** 与基础值比较P<0.01
    
  表4 赛前训练和比赛期间血乳酸平均值的情况 (略)
    
  注: * 与基础值比较P<0.05; ** 与基础值比较P<0.01
    
  3 讨论
    
  武术散打运动是以技、战术为基础,以拳、脚、摔对抗为表现形式的项目,规则规定:散打比赛的时间是2min×3局,间歇1min,3局2胜制。从散打比赛的时间、对抗强度以及全国比赛的激烈程度来看,赛前的强度、对抗、技术、战术、体能、恢复等训练手段是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训练的对抗强度、体能、赛前竞技状态调整是比赛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3.1 赛前训练要重点抓对抗强度 散打供能特点是以磷酸原—糖无氧酵解代谢为主,兼糖无氧—有氧—混合氧代谢为辅的项目 [1] 。BLA是体内糖无氧酵解的终产物,运动员安静时浓度为1~2mmol/L,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上升,运动强度的大小与血乳酸具有直接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运动强度增大,乳酸生成增多 [2] 。训练中上强度的目的就是使机体(肌肉、内脏等)受到足够大的刺激,以满足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比如:在九运会比赛中,血乳酸最高值达到14mmol/L [1] ,如果训练中血乳酸达不到12mmol/以上,这就说明训练强度与比赛的强度还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比赛中如果遇到强大对手体能肯定跟不上,相反,如果训练中血乳酸值能达到甚至超过14mmol/L,那么其体能境界将大大提高,在比赛中很可能以体能获胜。从本次赛前训练和比赛强度看:赛前训练所有实战课的平均强度低于14mmol/L,但有2次超过14mmol/L,最高一次达到18.1mmol/L;本次冠军赛上测得血乳酸最低值为15.61mmol/L,虽然没有超过训练中最高值,但仍远远高于赛前训练平均值 [3] 。因此,赛前训练中必须加大强度,而且要超过自己的极限强度。从表4可以看出,散打运动员各阶段实战或比赛后的强度与安静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但安静时的BLA差异无显著性,赛前训练的整体平均强度与赛前15天的对抗强度、本次冠军赛上的对抗强度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这说明本次赛前训练的对抗强度能够满足比赛的需要,从比赛场上看,没有哪一个队员因体能问题输掉比赛。
   
  3.2 用血红蛋白评定机能宜早不宜迟 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运动员在整个赛前训练期间血红蛋白的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3.8~14.6g/dl之间,整体上没有出现因运动量过大引起血红蛋白下降的情况,这一方面说明运动员的基础营养补充得较为及时,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整个赛前训练周期内,运动员对训练负荷,尤其是运动量还是比较适应的。就我们以往监控的经验来看,只要基础营养跟得上,监控系统用于血红蛋白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评定大约要在赛前1个月左右进行,宜早不宜迟,迟了调整不过来,早了还有缓冲时间。
   
  3.3 尿素氮是评定运动量和恢复的较敏感、较可靠指标 BUN是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它的变化与运动量、负荷强度、负荷时间关系密切,当量、强度、时间较长时,其增加明显,次日晨恢复也较慢,这是因为蛋白质和氨基酸要经过较长时间负荷时才大量参与分解代谢,同时肾脏排出也受到影响,血液相对浓缩,引起BUN上升 [4] 。国外研究表明,1次训练课后BUN值在8.4mmol/L以下较为合适。郭子渊2001年报道,散打运动员在赛前训练的四个阶段(大运动量、大强度、对抗实战和赛前调整)中,BUN基本在8.5mmol/L左右,与准备期和正常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赛前训练的运动总量与九运会前差不多。另外还发现,比赛前后尿素氮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我省散打队赛前训练不仅强大,运动量也较大,这可能是训练强度和运动量的积累造成的。在用尿素氮评定运动员的机能方面,许多文献都参考德国金特曼教授8.33mmol/L作为判定疲劳的阈值,超过这个数值则认为机体疲劳。而我们测试的大部分结果都超过了这个阈值。究其原因:一是高蛋白膳食对血尿素的影响,二是散打属于以体能为基础的技能格斗项目,对体能的要求很高,在训练中体能训练的比重较大,体能训练使蛋白质供能加强,导致尿素氮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反映运动员机能状况方面,尿素氮具有高度灵敏、可靠性。另外我们发现,血红蛋白与血尿氮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3.4 赛前训练对机体的损伤程度较大 CK是反映训练过程中肌肉和内脏损伤程度较敏感的指标。它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肌肉组织内,一般来说,CK活性与人体肌肉总量有关,肌肉发达者其活性增高。在碱性环境下,CK催化ATP将高能磷酸键转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磷酸肌酸是肌肉组织的主要储能形式,当机体耗能,消耗过多ATP时,ATP增加,组 织细胞内pH值下降,磷酸肌酸在CK的催化下把高能磷酸键转给ADP,生成ATP再供生理活动所用。CK一般在运动后5~6h升高,8~24h达到高峰,48h后逐渐恢复 [4] 。安静时,运动员血清酶活性处于正常范围水平,运动后或次日晨血清酶活性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是剧烈运动中肌纤维收缩产生的牵拉能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运动时肌肉缺氧、钾离子升高、乳酸增多、血糖含量下降和ATP水平降低等均能加速细胞内酶的新陈代谢,促使酶分子释放入血,运动引起组织细胞局部损伤,也可使酶逸出增加,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 [2]。从表3可以看出,赛前训练各阶段和比赛前后肌酸激酶的活性都比较高,尤其是大强度高对抗训练阶段和比赛后,其活性一般超过基础值的3倍。本次赛前训练期间先后有4名运动员的肌酸激酶在800IU/L以上,有的超过2000IU/L,对运动机体刺激的程度比较大,如果恢复措施跟不上将会前功尽弃。

  4 小结
    
  4.1 实战对抗强度是赛前训练的核心 武术散打运动是以技战术为基础,以拳、脚、摔对抗为表现形式的项目。其供能特点是:以磷酸原—糖无氧酵解供能为主,兼糖无氧—有氧—混合氧供能为辅。血乳酸是评定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对抗强度的有效指标;我省散打队赛前训练的对抗强度基本能满足全国比赛的需要。
   
  4.2 用血红蛋白评定机能状况应在进入赛前训练前进行 整个赛前训练阶段血红蛋白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基础营养跟得上、运动总量掌握得较好、恢复调整较及时。

  4.3 尿素氨是评定运动量和恢复的较敏感、较可靠的指标 散打赛前训练的各阶段BUN基本在8mmol/L左右,与准备期和正常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我省散打队赛前训练不仅强度大,运动量也较大,这可能是训练强度和运动量的积累造成的。
   
  4.4 赛前训练对机体的损伤程度较大 提示笔者在赛前训练期间,重视对抗强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能的恢复、伤病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郭子渊.应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备战第九届全运会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控制的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01,12(4):64-69.
   
  2 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6-87.

  3 郭子渊,蒋华社.对2003年散打冠军赛赛前训练模式的探索与评价.安徽体育科技,2003,12(4):59-62.
   
  4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3-54. 

  (编辑夏 露)

  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230001合肥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 

作者: 袁青郭子渊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