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

外伤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86例的年龄、性别、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相关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外伤性脑梗死8例,恢复良好5例,轻残1例,中残1例,死亡1例。结论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颅脑损伤患者86例的年龄、性别、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相关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并发外伤性脑梗死8例,恢复良好5例,轻残1例,中残1例,死亡1例。 结论  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是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外伤性脑梗死为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如未能及时诊断和积极处理,可导致病情恶化,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甚至造成死亡。分析颅脑损伤后发生外伤性脑梗死的各种危险因素,对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颅脑损伤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35~70岁,平均5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跌伤33例,打击伤7例,坠落伤8例。颅内血肿>80ml,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及脑疝形成的5例做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86例中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8例。根据CT和MRI检查,源于大脑前动脉的额叶2例,大脑中动脉的颞叶2例,大脑后动脉的枕叶1例,基底核区3例。
   
  1.2 方法 将年龄、性别、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6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3 结果 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5个因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2。并发外伤性脑梗死8例,按GOS标准评定 [1] ,恢复良好5例,轻残1例,中残1例,死亡1例。
    
  表1 年龄、性别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关系 (略)
    
  注:患者50岁以上是50岁以下的4.3倍
    
  表2 颅脑损伤类型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关系 (略)

  注:Y/N=有/无
     
  2 讨论
    
  一般认为,外伤性脑梗死是在外伤24h后(头颅CT或MRI复查时)出现的一种并发症。由于部分患者入院时受伤已>24h,因此在首次头颅CT或MRI检查中发现的梗死灶,只要能确定为颅脑损伤所致,可确诊为外伤性脑梗死 [2] 。高龄患者是发生脑梗死和预后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3例基底核区梗死患者均在50岁以上。(1)基底核区的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和前脉络膜动脉远离大动脉主干,长而迂曲,并呈直角分支,属终末动脉,颅脑损伤后易发生梗死;(2)高龄组患者血管弹性减退,且部分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笔者认为外伤只是发生脑梗死的一个诱因,处理时应加用抗凝及溶栓等内科综合治疗措施。
   
  脑挫裂伤可促使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等内源性因子产生,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内流,以及损伤血管、释放凝血活酶,促进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 [3] 。脑挫裂伤后的颅内高压导致脑血液灌注压降低,血流量减少,脑血管拉伸扭曲,也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之一。
   
  硬膜下血肿可引起血肿下皮质缺血和神经元损伤,导致脑梗死。Patel等将100μl或200μl血注入大鼠硬膜下或尾状核,造成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模型,4h碘放射自显影术测脑血流,硬膜下血肿组脑灌注明显低于脑缺血阈值,脑内血肿组脑组织灌注略低于脑缺血阈,但与脑内血容量有关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60%的出现脑血管痉挛 [5] ,导致缺氧、循环障碍而引起梗死。本组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按Fisher分级均在Ⅲ级以上。推测在外伤性脑梗死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引起周边脑皮质梗死的主要原因。故治疗这类患者时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特别是尼莫地平的应用,该药可以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及其所致的脑梗死。
   
  颞叶、小脑幕切迹内侧有大脑脚、动眼神经及大脑后动脉,发生脑疝时,有可能发生因大脑后动脉受压而引起脑梗死。本组除了5例枕叶脑梗死发生于脑疝解除后外,还有1例由于脑疝发生的时间过长,致大脑中、后动脉全部受压,引起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所以,及早解除脑疝是治疗这类脑梗死的关键,但由于原发病均很危重,疗效往往不佳。
   
  对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迟发的局灶性症状时均应立即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便较早排除或确诊脑梗死。特别应与脑挫伤灶相鉴别,后者早期就可在CT或MRI片上看到急性出血征象,且占位效应明显,而脑梗死灶在CT片表现为低密度,MRI片T 1 表现为低信号,无或仅有轻微的占位效应。亦应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脑梗死相鉴别,后者多见于老年人,有脑血管疾病或高血压病史,无明确头颈部外伤史。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复杂,非一种治疗措施所能解决。减轻原发颅脑损伤的影响,采用综合性脑保护措施可改善预后,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9:381.
   
  2 钟兴明,郑惠明,庄加生.21例外伤性脑梗死原因分析.浙江医学,2001,23(1):45-46.
   
  3 柴中民.外伤后脑梗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251.

  4 Patel TR,Schielke GP,Hooff JT,et al.Comparis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injury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and subdural hematoaa in the rat.Brain Res,1999,829(1-2):125-133.
   
  5 刘伯运,王忠诚,吴建中,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4):226.
    
  (编辑含 秋)

  作者单位:400020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

作者: 刘永易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