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两种用法比较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笔者对60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急性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两种用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大剂量应用效果优于小剂量应用,现报告如下。按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2治疗方法两组病例除对症、抗感染治疗外,A组静滴丙种球蛋白1000mg/(kg·d),连用2天。B组患儿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4~......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对60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急性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两种用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大剂量应用效果优于小剂量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8月~2004年10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个月~6岁,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按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3±0.52)岁,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6.15±0.49)天;B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0±0.52)天,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6.28±0.58)天。两组患儿中入院时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分别为A组9例,B组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程度及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比例、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除对症、抗感染治疗外,A组静滴丙种球蛋白1000mg/(kg·d),连用2天;B组患儿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4~5天。所有患儿均用阿司匹林30~50mg/(kg·d),热退后减为5~10mg/(kg·d)维持口服。观察方法:入院时两组患儿分别行心电图、血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反应蛋白等检查,治疗后观察发热及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对于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用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随访。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急性期主要症状消退时间见表1。对比发现,A组病例在12~24h内退热达93%,并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B组(均为P<0.01),急性期病程缩短。
    
  表1 两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后急性期主要症状消退时间 (略)
    
  两种方案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结果见表2。A组冠状动脉恢复率高于B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为P<0.01)。两组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瘤(CAA)者A组显著低于B组(P<0.05)。
    
  表2 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比较 (略)
    
  3 讨论
    
  目前普遍应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川崎病,本组中有两种静滴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急性期症状恢复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恢复率,结果表明,每日用丙种球蛋白1000mg/(kg·d),连用2天的方法优于每日400mg/(kg·d),连用4~5天。所以,推荐于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滴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256400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
   
          山东省桓台县妇幼保健院 

作者: 吴庆超崔红学玄科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