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体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E-选择素(E-seletion)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998年4月~2003年7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稳定性心绞痛(SAP)、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合并心衰、不稳定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价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E-选择素(E-seletion)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1998年4月~2003年7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稳定性心绞痛(SAP)、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合并心衰、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共155例以及正常体检人员30例,AMI分成溶栓再通组(AMI-1)及未溶栓组(AMI-2)。分别在发病6h内、12h、24h、48h、72h测体内上述细胞因子的浓度。随访患者0~35天的死亡率。 结果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细胞因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的细胞因子浓度达峰时间较未溶栓组早12h,未溶栓组细胞因子浓度在72h还有较高水平。心功能损伤程度越重,上述各项指标增高越明显(P<0.01)。 结论  上述细胞因子不仅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且其血清浓度越高,病情越重。
    
  关键词  冠心病 细胞因子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和血栓形成。AS的形成对损伤的血管内膜而言既是免疫反应过程又是炎症反应过程。AS斑块内细胞可合成多种细胞因子(CKs),组成了复杂的CKs网络。网络效应影响血管细胞的生长和CKs的基因表达,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监测这类因子不仅是基础免疫研究的有效手段,亦是临床上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指标。本研究旨在前瞻性比较不同类型冠心病这些因子变化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4月~2003年7月我院心脏科收住院155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61.6±10.9)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合并心衰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58.5±10.4)岁;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51.8±10.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59例,男42例,女17例,年龄(52.8±11.4)岁,分为两组:溶栓再通组(AMI-1组)25例,年龄(58.15±9.42)岁;未溶栓组(AMI-2组)34例,年龄(57.32±8.81)岁。入选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 [1] ,均经询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除外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感染、肝炎及肝硬化等。同时选择30例正常人作对照,男11例,女19例,年龄(54.0±11.2)岁。
   
  1.2 方法 取血时相:在患者入院当时(发病6h内)、发病后12h、24h、48h、72h各采血1次。离心后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观察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CRP、TNF-α、IFN-γ、IL-1、IL-6、VCAM-1、E-selectin。药盒由法国DIACLONE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和方差分析。全部统计使用SPSS6.0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表1 冠心病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浓度 (略)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Δ P<0.05; □ P<0.01; ● P<0.001

  表2 各种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组间比较 (略)
   
  从表1、表2可见,SAP组、UAP组、AMI组、OMI组,各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E-selectin最为敏感,在各种临床类型冠心病发病即刻已明显升高(P<0.0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的细胞因子于12h达到高峰(P<0.01)。未溶栓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细胞因子在24h达到高峰(P<0.01),72h仍有较高浓度(P<0.05)。
   
  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组的细胞因子浓度高于对照组,不同心功能组各项指标比较(见表3)显示,心功能损伤程度越重,上述各项指标增高越明显(P<0.01)。

  表3 OMI合并心衰的不同心功能组间各项指标比较 (略)
   
  注:与心功能Ⅳ级相比, Δ P<0.05; ◇ P<0.01; □ P<0.001; ☆ P<0.0001
    
  3 讨论
    
  AS病理形成过程涉及损伤、炎症、渗出、变性和血栓形成。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粥样斑块的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炎症可以增加冠脉事件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只有微量存在,当机体有炎症、创伤和梗死时会明显升高 [2] 。本研究证明血清CRP、TNF-α、IFN-γ、IL-1、IL-6、VCAM-1、E-selectin水平冠心病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血清中这些细胞因子是表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状态的一种敏感的、可靠的指标;这些细胞因子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是否稳定。本研究显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E-selectin在发病即刻已明显升高,且从稳定性心绞痛到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其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其他黏附因子不同,E-selectin目前只发现于活化的内皮细胞。伴随着内皮细胞的活化,E-selectin将迅速释放进入外周血中。因此,从外周血中检出E-selectin是表明内皮细胞被激活的一个重要证据 [2] 。E-selectin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动脉本身广泛严重的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组织损伤所致,可用E-selectin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判断预后。
    
  本文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的细胞因子于12h达到高峰,这可能是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3] ,因此高峰前移。
   
  本研究显示,31例心衰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加(P<0.01);同时观察到,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其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Ⅱ级与Ⅳ级、Ⅲ级与Ⅳ级个组间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表明心衰程度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相关,从而显示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心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冠心病的发病是有许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细胞因子作为参与过程的因素之一,既影响其他因素的作用发挥,又受其他因素的制约。确切了解细胞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意义,还需综合研究各种因素的作用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关怀敏,王显.炎症与冠心病.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274.
   
  2 孙亚清,马淑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活性动态变化的测定.中国循环杂志,1999,14:13.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20094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心内科

作者: 李晓惠 乔守炎 徐永慧 廖敏蕾 高明喜 徐中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