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4期

采血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措施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采血人员每天接待大量献血者,而目前的采血模式主要是采后检验,献血者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等的感染均占有一定比例。由于针头刺伤等原因,采血人员存在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的危险,所以,有效措施是切断其传播途径。青岛血站每年采血约5万人,其中98%是在采血车上完成,空间的狭小、人员拥挤、......

点击显示 收起

  采血人员每天接待大量献血者,而目前的采血模式主要是采后检验,献血者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等的感染均占有一定比例。由于针头刺伤等原因,采血人员存在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的危险,所以,有效措施是切断其传播途径。青岛血站每年采血约5万人,其中98%是在采血车上完成,空间的狭小、人员拥挤、工作人员的急躁情绪等很容易使之刺伤手指而造成感染,其次是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也可被感染。笔者统计了本站30余名采血车上工作人员从1999年1月~2004年12月6日的针头刺伤情况,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站6年间参与采血的工作人员30名,年龄18~40岁,均为本站有上岗资格证的职业护士、检验人员和体检医师。

    1.2 方法 采用威海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PACD血袋,按操作规程采200ml或400ml全血,血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筛选使用的一次性采血针头均由青岛医药器械用品公司提供。
    
  2 结果
    
  见表1。
    
  表1 采血人员针头刺伤污染统计 略    

  3 讨论
    
  本次调查共有116人次被针头刺伤,其中有20名(66.7%)工作人员在各种针头刺伤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青岛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均为一专多能),受伤率为0.0387%(116/300000),即约采3000人次就有1人受伤,16人受伤两次以上,其中最易受伤的操作是采血后热合占31.90%,其次是注入试管占27.59%。受伤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在工作分配上差异较大,其中采血护士受伤的几率最大,因其担负整套采血工作的主要任务,其次为检验人员。有调查表明,通过被HIV污染的针头和针头单纯一次性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机会为0.13%~0.5%。虽然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有时不可避免被针头刺伤,但到目前为止本次被调查的工作人员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被刺伤,无一例出现血源性感染情况,这也与血站领导层重视工作人员的健康有关。青岛血站自成立以来每年组织职工查体,每隔一定时间对全体职工根据自身情况注射乙肝疫苗,到目前为止青岛血站仅检测出3例抗-HIV阳性献血者,按照本文的受伤率计算接触具有危险传染源的几率几乎为零。尽管如此,采血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能放松。根据日常工作发现大部分的刺伤都是在工作较忙乱的情况下发生的,工作人员在工作量大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献血者因等候时间过长等而产生的急躁情绪或某些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因不适应而发生献血反应等,都将直接影响采血人员的实际操作而出现针刺误伤,因此有序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良好的心态是保证采血顺利的前提,其次采完血后应立即给采血针头套上护针帽,热合完后把针头放入硬容器内,采血结束后戴手套做垃圾清理和现场处理工作,以避免出现针刺伤情况,皮肤黏膜接触血液者应立即洗手。一旦有针刺伤,除做好现场处理外还应及时追踪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以便做好事后处理。总之,积极推行既具科学依据,又切实可行的标准预防,是预防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有资料表明,从事口腔、输血、手术室等工作者感染传染病的几率较其他行业要高,为此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在采血、血型检测、热合及处理采血后的清理环节中要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充分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作者单位:266071山东省青岛市中心血站

  (编辑小 南)

作者: 王美秋 孙淑芳 丁喜成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