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7期

辛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其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入院24h内、治疗1周、治疗8周分别测定血脂、NO、ET、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其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辛伐他汀组(B组)。另设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入院24h内、治疗1周、治疗8周分别测定血脂、NO、ET、CRP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脂、CRP、ET明显下降,NO水平升高(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初始CRP、ET、NO即出现明显改变,与血脂变化不相关。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对CRP、NO、ET影响独立于血脂作用之外。患者尽早服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辛伐他汀;一氧化氮;内皮素;C反应蛋白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调脂药物中最有效的药物,无论是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中都可使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减少。本文通过辛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阐述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素、C反应蛋白以及血脂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6月~2005年3月收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劳力、恶化劳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9.8±8.2)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为常规治疗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不加用降脂药物;B组(40例)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24h内加用辛伐他汀20mg/d。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其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2±15.4)岁。均排除创伤、各种感染、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以及4周内未服用过调脂药物、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1.2  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于次日、治疗后1周、8周晨起采血,对照组住院次日采血,当日检测血脂及CRP、NO、ET的含量。用速率散射光比浊法测血清CRP值,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单抗检测内皮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血脂、NO、ET、CRP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脂、NO、E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脂、CRP、E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NO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见表1。

  2.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治疗前后血脂、NO、ET、CRP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CRP、NO、ET 1周后无明显变化(P>0.05),8周后CRP、ET有所下降(P<0.05),NO有所增高(P<0.05)。B组治疗1周后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CRP、ET出现明显下降(P<0.0
5),NO明显上升(P<0.05),治疗8周后血脂、CRP、ET均明显下降,NO显著上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2。

  表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对照组血脂NO、ET、CRP水平  (略)

  表2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两组治疗前后血脂、CRP、NO、ET的比较  (略)

  2.3  不良反应  观察期间,辛伐他汀治疗组无过敏、肝功能异常、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机制是冠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之一。血管内皮功能受损,NO和ET的分泌与释放失衡,同时降低内皮细胞的抗血栓能力,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导致血栓形成,最终发展成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以及ACS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2]。

  国内外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HMG-COA)有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稳定斑块等多效性作用,能够降低CRP水平。ACS患者住院期间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与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死亡的危险性降低了62%,一级复合终点减少了13%[3]。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非胆固醇依赖性地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和NO的合成,内皮源性的NO除了其扩血管效应外,还可抑制炎症反应[4]。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PAIS、PPT等)ACS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即可全面调降血脂[5],尚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斑块稳定,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6]。

  本研究结果表明辛伐他汀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降低血清TC和LDL-C,提升HDL-C,恢复内皮功能,减少炎症反应,且其抗感染作用与调脂作用并非平行关系,服用早期就已显出抗感染作用,是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有别于长期治疗的降脂相关性抗感染作用[3]。因此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利于稳定破裂的斑块,迅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降低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7],可获得除降脂外更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薛莉,贾绍斌,杨宝珍,等.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649-650.

  2  阳军,李白平,赵水平,等.氟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184-187.

  3  赵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961-962.

  4  邢燕,陈红,胡大一.停用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2005,1,44:22-24.

  5  曾群英,高修仁,麦炜颐,等.两种剂量辛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的临床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67-971.

  6  高润霖.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635-636.

  7  陈在嘉.冠心病的有关防治问题(2)血脂调节剂与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国循环杂志,2000,15(6):325-326.

  作者单位: 102400 北京,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心肾科

  (编辑:田  雨)

作者: 张军黄占东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