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8期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特征,以胰岛素抵抗(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合并出现多种代谢性疾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健康的临床症候群。1诊断标准1。1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诊断标准符合下列5个条件中的3项或......

点击显示 收起

  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特征,以胰岛素抵抗(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合并出现多种代谢性疾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健康的临床症候群。MS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也是导致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引起MS的病因很多,主要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等,是主要环境因素。

  1  诊断标准

  1.1  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5个条件中的3项或3项以上即为MS:(1)中心性肥胖,腰围(WC)男性>102cm,女性>88cm;(2)血甘油三酯(TG)≥169mmol/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4)空腹血糖(FPG)≥61mmol/L;(5)血压≥130/85mmHg。我国大规模研究显示,NCEP-ATPⅢ的标准不太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1.2  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4个条件中的3项或3项以上即为MS;(1)肥胖体重指数(BMI)≥250kg/m2;(2)血脂紊乱TG≥169mmol/L及(或)HDL-C男性<09mmol/L,女性<10mmol/L;(3)高血糖FPG≥61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者;(4)血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

  2  治疗

  MS应采取预防为主,改善IR为基础的综合治疗。

  2.1  非药物治疗  主要是减轻体重。饮食调整和坚持锻炼是减重最常用的办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低脂、低热量、适量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素饮食。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游泳、慢跑、散步等。

  2.2  药物治疗  因IR是其中心环节,故减轻IR是治疗的中心。同时需要全面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等综合治疗。

  2.2.1  减轻IR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IR的药物。一般认为噻唑烷二酮类及双胍类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IR。

  噻唑烷二酮类常用的有两种制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因其严重的肝损害而被FBA禁止使用。罗格列酮的有效剂量为2~8mg/d。剂量>12mg/d不能增加疗效。其生物利用度高达99%,主要在肝脏代谢清除,达最佳作用效果的时间约需12周。罗格列酮与食物同服不影响吸收。其作用不受年龄、体型、种族及烟酒嗜好的影响,也不改变格列本脲、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可早餐顿服或分早、晚两次服用,和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均可连用。吡格列酮的用量为15~30mg/d,顿服。本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有心衰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

  双胍类常用的为二甲双胍。剂量为05~15g/d,最大剂量不超过2g/d,分2~3次服用。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者的一线用药。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常规剂量下一般较少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2.2.2  控制血压  常用的降压药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MS者需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采取2种以上降压药联合治疗。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不是应用的禁忌证。血压控制的目标值为<130/80 mmHg。

  2.2.3  调整血脂代谢紊乱  可以按照血脂异常简单分型选药:以TG增高、HDL-C降低为主者,可选用贝特类;如TG、TC、LDL-C均显著增高则考虑联合治疗。选择胆酸螯合树脂类加氯贝丁酯或吡莫酸。尽量减少采用他汀类加氯贝丁酯类联合用药方案,严密注意可能出现的严重毒性反应,如横纹肌溶解症。

  2.2.4  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MS的患者因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的经济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75~325mg/d顿服,是较为安全的剂量。其他可以选择的有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等,以前者的效果较为肯定。

  总之,MS是一组以IR为主的疾病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环境因素包括现代西方生活方式的特征:体力活动减少、超市食物的高热量摄入、可口可乐化以及肥胖等,均导致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也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MS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而一旦确诊,目前临床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药物,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目前治疗主要依据个体差异,结合具体的代谢异常成分及异常程度进行防治。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调整饮食、减轻体重、戒烟限酒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腹部肥胖,减轻IR[1~5]。对已有的血脂、血压、血糖等异常成分必须给予有效药物,长期应用,要求达到相应的目标值,并长期维持。对于已有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亦需以相应的药物关注。正确选择药物剂量及疗程,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以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综合治疗、长期坚持,患者必会由此受益。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琦.代谢综合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3-814.

  3  陈亮,杨华章.罗格列酮的药理与临床.新医学,2003,34(9):570.

  4  李秀均,钱荣立.美国糖尿病第64届学术年会代谢综合征专题简介.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5):377-378.

  5  徐成斌.代谢综合征.中国医刊,2005,40(6):2-3.

  作者单位: 117000  辽宁本溪,本溪铁路医院内2科

  (编辑:苜  紫)

作者: 傅丽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