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期

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7例,在入院后2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含量。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症组和非危重症组,按符合SIR......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7例,在入院后2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含量。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症组和非危重症组,按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2项以上分为S1组、S2组,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明显增高,PT、TT、APTT、DD也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尤其明显。

  【关键词】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
   
  目前对危重新生儿的脑、心、肺、肾等脏器的损害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对危重新生儿体内存在的凝血功能变化报道相对较少。在缺氧、酸中毒等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内、外源凝血系统被激活而致凝血功能亢进,易有微血栓形成,后者加重组织缺氧缺血,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了解危重新生儿与凝血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97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生儿的凝血机制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0月~2004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7例,男56例,女41例;胎龄31~41周;入院时体重1420~3860g。非感染性疾病64例,感染性疾病33例。另取同期新生儿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45例作为对照组,其与SIRS组在性别、胎龄、体重、入院时年龄及主要原发病分布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所有研究对象孕母产前和产时及新生儿均未用过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1.2  SIRS诊断标准  根据1996年第2届世界儿科ICU大会上提出的新生儿SIRS诊断标准[1]: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的临床表现:(1)体温>38℃或<35.5℃;(2)心率>190次/min;(3)呼吸>60次/min;(4)白细胞>20×109/L(<5天者,白细胞>35×109/L)或<4×109/L,或杆状核>25%(<5天者,杆状核>30%)。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2]。同时采血测定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并按SIRS符合项数又将SIRS患儿分为S1组(符合2项)、S2组(符合2项以上);按危重病例评分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IRS分组与危重病例评分情况  97例SIRS新生儿,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即S1组46例、2项以上即S2组51例;按照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90分59例,≤90分38例。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危重病例所占比例增加(P<0.01),见表1。

  2.2  SIRS分组与凝血指标的关系  S1组与对照组PT、TT、APTT和D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延长,DD含量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2。

  表1  SIRS分组与危重病例评分的关系(略)
   
  注:两组危重病例所占比例比较,P<0.01

  表2  SIRS分组与凝血指标的关系  (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S1组比较,#P<0.01

  2.3  SIRS新生儿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之间凝血功能比较  属危重症的SIRS新生儿其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SIRS新生儿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3。

  表3  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之间凝血功能比较  (略)

  注: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均<0.01

  3  讨论

  SIRS的发生是由炎症、凝血块和纤维蛋白溶解物共同作用的结果。SIRS中级联反应的每一步都是宿主自身免疫反应所触发,且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内皮下结构暴露,胶原释放,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受损的内皮细胞还可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并加速凝血酶的产生。SIRS早期或轻症患儿PT、TT、APTT可能正常,随着凝血因子的消耗,PT、TT、APTT延长。本组资料显示SIRS早期凝血功能紊乱不明显,随着SIRS符合项数增多,凝血功能出现紊乱。

  有研究认为,将SIRS分为6期[3],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相当于Ⅰ期(早期),符合3项相当于Ⅱ、Ⅲ期(中期),符合4项相当于Ⅳ、Ⅴ期(晚期),Ⅵ期则已死亡。并发现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3]。本研究也显示: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危重病例所占比例也明显增加;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

  纤维蛋白血凝块在崩解中形成相互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而DD为这些降解产物中最小的片段,是DIC早期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为凝血功能早期灵敏指标[4]。本研究表明,SIRS新生儿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DD含量明显递增,且SIRS危重症组DD亦显著高于非危重症组,提示继发性纤溶系统活化在SIRS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由于本身凝血机制发育不完善,加之内皮细胞受损后可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血小板活化因子、血管收缩因子等,共同作用形成瀑布样连续反应,导致内脏及组织微循环障碍、酸中毒、DIC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故对已发生SIRS的新生儿应早期干预,防止DIC的发生,阻断SIRS的发展,降低危重症新生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耿荣,陈贤楠.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5):237-240.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病例评分法(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42-43.

  3  袁壮.儿科急重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辽宁医学杂志,2002,16(3):122-124.

  4  周永列.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1996,17(1):4-6.

  (编辑:巨岩琳)

  作者单位: 528100 广东佛山,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钟斌才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