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3期

黄芪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开发研究,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疗效越来越被医疗界高度重视,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我院2002年6月~2004年6月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90例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开发研究,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疗效越来越被医疗界高度重视,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我院2002年6月~2004年6月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90例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和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男56例,女34例,年龄40~54岁23例,55~64岁42例,65~74岁18例,75岁以上7例。发病当天入院者61例,发病1~3天入院者21例,发病4~7天入院者8例。伴语言障碍者37例,肌力0~Ⅰ级9例,Ⅱ级32例,Ⅲ级40例,Ⅳ级9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冠心病55例,合并高血压病75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40~54岁21例,55~64岁44例,65~74岁17例,75岁以上8例。发病当天入院者63例,发病1~3天入院者20例,4~7天入院者7例。伴语言障碍者35例。肌力0~Ⅰ级8例,Ⅱ级34例,Ⅲ级38例,Ⅳ级10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冠心病58例,合并高血压7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40ml[每1ml相当于黄芪2g,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98)第014333号],血塞通注射液200mg[每支(2ml)中含三七总皂苷100mg],共同加入生理盐水250ml或5%或10%GS 250ml中静滴,每天1次,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另外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或降糖药物及伴随疾病的基础治疗。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言语、吞咽、运动、肌力等变化并做详细记录。对照组除不使用黄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外,其他治疗方法均与治疗组相同。

  1.3  观察方法

  1.3.1  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轻度功能缺损为0~15分,中度为16~30分,重度为31~45分。其最后评定标准为:神经功能缺损分数降低90%以上为痊愈,46%~89%为显效,18%~45%为有效,18%以下或增多不足18%为无效,缺损分数增加18%以上为恶化。180例患者均按此标准在治疗前后进行综合评分,治疗全部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1.3.2  实验室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其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诸参数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结果  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87.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略)

  2.2  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对照  见表2。

  表2  两种疗法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略)

  3  讨论

  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又较易反复发作,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脑梗死高发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中老年常见病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吸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肥胖、精神压力增加等,为本病的发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痉挛、高凝血症、高黏血症、高血压等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沉积导致血栓形成,出现了各种运动或感觉上的障碍。陈伯麟报道[2]单纯性血液黏滞主要引起中老年人发生缺血性卒中。黄芪注射液是从中药黄芪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通过抗凝、降低血小板黏附率达到改善全身微循环的作用,改善大脑的微循环可提高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加大脑的供血供氧,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从而有助于脑细胞的再生,减少脑细胞的死亡。血塞通注射液是从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它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调节脑血流量的作用。

  祖国医学把脑梗死划为“中风”范畴,病因多为气虚、痰湿、气滞、血瘀、痰凝等多种类型,但不外本虚与标实两大类,本虚以气虚为主,而血瘀、痰凝是标,临床上气虚血瘀贯穿于各类型之中,而黄芪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补气升阳之效,血塞通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功。以上两药联合应用,可活血化瘀、通畅脉络,既改善了血液黏性,恢复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的弹性,又增加了各组织的血液灌注,使患者脑血管通畅,脑血流增加,脑细胞功能恢复,总体符合祖国医学“气行则血行”的机制,酷似名方补阳还五汤之功效,以益气化瘀而概之,使气旺则血行,瘀已祛,络即通,疗效颇佳,成本较低,且在临床上尚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而为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上合理配伍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中药治疗危急重症提供了较好的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79.

  2  陈伯麟.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探讨.现代临床医学进展,1975,341-350.

  (编辑:于  伽)

  作者单位: 456300 河南内黄,内黄县中医院

作者: 张峰,陈瑞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