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9期

手术治疗踝关节复杂骨折并脱位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踝关节骨折在临床是常见病、多发病。但三踝骨折乃至严重的复杂骨折并踝关节脱位,在临床治疗上仍是很棘手的问题。如果治疗不当,或者贻误治疗时机,可致踝关节终身不能修复。现将我们手术治疗的25例踝关节复杂骨折并脱位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是常见病、多发病。但三踝骨折乃至严重的复杂骨折并踝关节脱位,在临床治疗上仍是很棘手的问题。如果治疗不当,或者贻误治疗时机,可致踝关节终身不能修复。现将我们手术治疗的25例踝关节复杂骨折并脱位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5例,女18例,女7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7岁,平均38岁。右踝关节19例,左踝关节6例。三踝骨折并脱位18例。内外踝骨折并脱位7例。损伤原因:车祸伤16例,坠落伤7例,扭伤2例;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16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气囊止血带。开放性损伤,争取在2~8h内手术。闭合性损伤,手术在伤后10天内进行。手术方法为:以腓骨骨折处为中心,沿腓骨后缘做“L”形切口,长约10cm,详细显露骨折断端,将其复位并暂时钳夹维持,或用一枚3.5mm拉力螺钉垂直骨折线,由前向后固定腓骨骨折。由外踝切口沿胫骨后缘骨膜下,剥离长屈肌,探查后踝骨折块,将其解剖复位后并以克氏针暂时固定维持,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见外踝,后踝骨折均已解剖复位,内固定物在位。在关节面上2cm处由胫骨远端前面以2枚或1枚4.0mm半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块,然后将腓骨远端接骨板(6孔钛板)置于腓骨外侧,保证远近骨折端各有3枚螺钉,固定3.5mm螺钉共5枚。固定完毕,被动活动踝关节、跖曲、背伸、内旋、内翻、外旋、外翻,使踝关节准确复位进入踝穴。特别注意距骨滑车面与胫骨下关节面的对应关系。在内踝后侧缘处做附加切口长约5cm,显露骨折断端,将其解剖复位后,使用1枚4.5mm半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用拉力螺钉或皮质骨螺钉通过腓骨钢板预留的1孔穿透三层骨皮质固定。三踝骨折解剖复位后内固定完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被动活动踝关节,见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内固定坚强,用细丝线或羊肠线修复下胫腓关节横韧带、内踝三角韧带、外踝跟腓韧带及关节囊。放置引流条2~3天。术后行长腿石膏托外固定4周,12天拆线。2~3周后开始练习踝关节背伸活动。3~4个月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临床愈合,取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拉力螺钉15~20天后,逐渐开始练习扶拐负重行走。

    2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优,踝关节功能完全正常,无疼痛,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良,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走远路时关节疼痛,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增宽;差,踝关节负重行走明显疼痛,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明显增宽。早期创伤性关节炎已经形成。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最短2年,最长8年,平均2~3年。优14例,占56%;良8例,占32%;差3例,占12%;优良率88%。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三踝骨折并踝关节脱位是踝关节最严重的创伤。骨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C型臂X线机、CT及MRI及AO骨折内固定理论及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踝关节严重复杂骨折及并发踝关节脱位,可以得到明确诊断和完善精确的治疗。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并踝关节脱位,已成为骨科医师的共识。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踝穴的完整性和距骨的正常位置。踝穴稳定的关键是依靠骨折内固定的解剖复位和坚固性;断裂韧带及关节囊连续性的恢复等。关节面解剖重建的精确度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使踝关节功能恢复达到理想满意程度,则必须进行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避免损伤关节软骨面,精细修复关节囊、下胫腓关节横韧带、内踝三角韧带等,术后早期训练关节功能,避免僵硬,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为什么需遵循先腓骨、再后踝、内踝及下胫腓联合的顺序?因为腓骨内固定,恢复其长度是关键。研究表明[1]距骨外移1mm,胫距关节的有效负重面将减少20%~40%,如外移5mm,则可减少80%。使局部关节承受的压力加倍,从而引起关节早期退行性改变。腓骨解剖复位后,沿其后外侧切口,向胫骨后缘很容易处理胫骨后踝骨折,内踝在附加切口后可达到直视下解剖复位,三踝都达到解剖复位,则将距骨就限制在生理解剖的踝穴之内。精细的胫腓下联合韧带、内踝三角韧带的修复,关节囊的仔细缝合,关节内负压引流等,均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关节粘连、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三踝骨折并踝关节脱位手术内固定应注意的几个技术要点:(1)在行内固定时,应遵循先复位内固定外踝、后踝、再内踝的顺序,但在复位内固定外踝前,先显露内踝骨折,这样可清除碎骨片或嵌入其间的软组织,否则内踝复位不良而阻挡距骨复位。同时,在复位时要注意恢复内外踝的生理斜度,此适合距骨前下宽后上窄的形状,不能只注意骨折线的对位,因为骨折线的对位并非就恢复了踝关节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2)踝关节韧带是维护踝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在重视骨折的同时,必须重视韧带损伤[1]。最严重的韧带损伤是下胫腓联合分离,如果下胫腓联合分离,即使三踝骨折全部解剖复位,距骨在踝穴内也会向内踝或外踝侧方移动,造成关节不稳。只有将下胫腓联合以一枚拉力螺钉或皮质骨螺钉穿透腓骨、胫骨三层骨皮质固定,再仔细修复踝关节横韧带、内踝三角韧带、外踝腓跟韧带及后踝胫距韧带,才能限制距骨在踝穴内的移位。(3)下胫腓联合的内固定螺纹钉,在下地负重行走前须取出,以免因下地负重行走下胫腓联合相对移位致螺纹钉折断[2]。(4)手术入路及微创观念。笔者主张手术选用腓骨后外侧“L”形切口,附加内踝内后缘“L”形切口。两切口均分别位于内外踝后缘及下缘的凹区内,手术瘢痕不易受磨损导致后期疼痛。手术时不必损伤任何一条表浅静脉、神经分支,操作中要贯彻微创伤观念。

    【参考文献】

    1  陈宝兴,王正义.中国足外科荟萃.全国第二届足外科学术会议资料汇编,1994,249.

    2  占鲤生,林海滨,员献伟,等.踝部骨折的手术疗效.临床骨科杂志,2005,8(2):133.

      作者单位: 472000 河南嵩县,嵩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编辑:陆  淼)

作者: 刘建森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