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0期

临床诊疗中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瑞-姬染色,光学显微镜分类计。结果化脓性脑膜炎(化脑)21例,急性期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结脑)32例,急性期以混合性细胞为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瑞-姬染色,光学显微镜分类计。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化脑)21例,急性期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结脑)32例,急性期以混合性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病脑)46例,以淋巴细胞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10例在脑脊液中均找到隐球菌;脑囊虫病26例在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占8%~15%,慢性期有大量的浆细胞。癌性脑膜病3例在脑脊液中均找到恶性肿瘤细胞。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为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  脑脊液;细胞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虽已开展了近百年,但在其早期的大部分时间内,由于细胞收集器和方法上的缺陷,一直未被重视。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发展和推广。本文总结了我院1995年以来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资料,以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8例脑脊液标本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的腰椎穿刺所得并经临床确诊,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35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2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32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4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10例、脑囊虫病26例。癌性脑膜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

    1.2  脑脊液细胞收集及染色  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取脑脊液0.5ml注入标本室内,以1000rpm离心5min,取出带有细胞沉淀的玻片,行瑞-姬法染色10min,自来水冲洗待干,行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

    2  结果

    共检测脑脊液158例。其中化脑21例,急性期均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最高占白细胞计数85%,恢复期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结脑32例,以混合细胞反应为主,且持续时间较长,其中5例找到结核杆菌;病脑46例,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脑10例,脑脊液中均找到隐球菌;脑囊虫病26例,在急性期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占8%~15%,呈嗜酸粒细胞反应,且持续时间长,但慢性期可见大量的浆细胞。癌性脑膜病3例,脑脊液中均找到恶性肿瘤细胞。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12例为出血早期,脑脊液中见大量红细胞,5例为出血的第3天,脑脊液中出现了红细胞吞噬细胞,另外3例为出血的第7天,脑脊液中发现了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

    3  讨论

    脑脊液细胞学(CSFC)检查对脑脊液中出现的各种正常和异常细胞进行辨认和分类。如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涉及软脑膜(包括室管膜及软脑膜),必有脑脊液中的细胞学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尽管脑膜对各种不同性质感染的反应是相同的(包括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但在不同的感染性疾病中各期具有不同的持续时间和特点[1]。化脓性脑膜炎渗出期其细胞学特点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可占白细胞总数90%或更多。经抗生素的有效治疗后,病情进入增殖期,细胞总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下降,激活的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经抗生素更有效的治疗后的数天,中性粒细胞渐趋消失,在增殖期有所增多的浆细胞也明显减少。结脑以混合细胞反应为主,且持续时间较长,短时间内常无明显变化为其最显著特征,有时可找到结核杆菌。病脑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脑与结脑相似,但可在脑脊液标本中直接发现隐球菌[2]。本组观察结果也证实了此点。从脑脊液中获得病原学依据是确诊的金指标。本组应用玻片离心沉淀法结脑5例找到结核杆菌,隐脑10例均找到隐球菌,为非典型的结脑、隐脑提供病原学依据,此为脑脊液常规检查所不及的。

    脑血管破裂引起出血,一旦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必将引起软脑膜的一系列病理过程和相应的CSFC改变。其细胞学特点:(1)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可见大量的红细胞;(2)单核-吞噬细胞反应,这是为清除红细胞及其分泌产物而出现的一组病理细胞,它可以出现于疾病的急性期、吸收期和康复期。其中又以吞噬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和胆红素的巨噬细胞更具有诊断意义。本文观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CSFC均符合上述细胞学特点。故根据脑脊液中巨噬细胞的有无,胞浆内被吞噬物的种类及其状态,可估测出血的时间、是否停止和有无再出血。而在穿刺误伤性出血脑脊液中绝对不会出现上述吞噬细胞,故对病理性出血和穿刺误伤性出血有鉴别意义,对脑血管病的诊疗工作有益处。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于解剖和病理上的原因,原发肿瘤(髓母细胞瘤除外)的阳性率较低(25%~32%左右),脑转移癌和脑脊膜癌病的阳性率可达到80%左右。能否通过CSFC检查发现癌细胞,取决于肿瘤是否侵及蛛网膜下腔和软脑膜。本组资料中癌性脑膜病3例,脑脊液中均找到恶性肿瘤细胞。分别为肺癌2例,宫颈癌1例。CSFC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预报等提供了可能,为颅脑影像学检查的病因诊断提供帮助,把脑转移癌和癌性脑膜病的确诊从既往的死后病理检查提高到生前能确诊的新水平。

    寄生虫常被当作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糖蛋白复合抗原,一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故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人的CSFC检查所见呈持续的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其主要特点。本文观察的脑囊虫病26例脑脊液中可见到嗜酸粒细胞反应,与文献报道的一般多在4%~10%左右,基本一致。故CSFC检查对脑寄生虫的助诊,以及病情估计、疗效评价和再次感染的预报等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熙德,周善仁.临床脑脊液细胞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2.

    2  粟秀初,孔繁元.神经系统临床脑脊液细胞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3.

    作者单位: 511500 广东清远,清远市人民医院

  (编辑:巨岩琳)

作者: 余炳坚,黄伟雄,冯建容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