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1期

黏骨膜下剥离术治疗鼻中隔前下部反复出血33例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鼻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鼻中隔前下部更是易出血位置,多为单侧,亦可双侧。我科自2002年初~2006年2月采用鼻中隔黏骨膜下剥离术治疗鼻中隔前下部反复出血患者3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用浸有1%地卡因和适量1‰肾上腺素的棉片置于鼻腔,以麻醉鼻中隔和鼻甲黏膜,10min后取出棉片,再用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行......

点击显示 收起

    鼻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鼻中隔前下部更是易出血位置,多为单侧,亦可双侧。我科自2002年初~2006年2月采用鼻中隔黏骨膜下剥离术治疗鼻中隔前下部反复出血患者3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其中男18例(共24侧),女15例(共20侧);年龄9~65岁,其中10~55岁者占绝大多数,共30例,9岁1例,61岁1例,65岁1例。

  1.2  手术方法 

  若鼻腔或鼻窦有急性炎症者,应于术前治疗,待急性炎症得到控制或痊愈后再行手术。一般病人均采用正坐位,表面麻醉;用浸有1%地卡因和适量1‰肾上腺素的棉片置于鼻腔,以麻醉鼻中隔和鼻甲黏膜,10min后取出棉片,再用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行鼻中隔黏膜下浸润麻醉。在皮肤黏膜移行处后方约3mm做深达软骨的斜形切口,起始于鼻中隔黏膜前端上方,下至鼻底部,用鼻中隔剥离器由切口处伸入,剥开黏骨膜,暴露白色软骨,然后紧贴软骨沿黏骨膜做上下平行分离,动作需轻巧,剥离幅度应由小到大,由前向后超越出血部位。若术前查体见鼻中隔上有明显曲张血管可见时,可同时在黏膜上做多数小切口,将各分支血管分别切断,以待后来瘢痕形成而使血管闭塞,最后将黏骨膜瓣贴回鼻中隔原位置,用凡士林油纱条做鼻腔填塞,压迫止血。若是两侧鼻中隔出血,可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另一侧。一般术后1~2天抽除油纱条。

  1.3  随访结果 

  获得随访26例,随访时间8个月~3年,其中24例未再出现出血情况。1例术后16个月无出血,后因外伤形成鼻中隔严重偏曲而又出现出血情况。1例术后2年零8个月未出现出血情况,后因外伤形成鼻中隔穿孔而复出血。

  2  讨论

  婴幼儿发生鼻出血极少,因不足2岁时,鼻中隔的易出血区尚无特殊血管结构,2岁时,该处才渐有岛状血管网,3岁以后,方形成典型的扇形血管网,10岁以后,始见血管扩张。

  利用浸润麻醉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是:采用鼻中隔黏膜下浸润麻醉,除具有麻醉效果外,还易使黏骨膜与软骨分离。具体操作方法是:用5号针头注射,针头斜面与鼻出血一侧的鼻中隔平行,在皮肤与黏膜移行处后约2mm位置,斜向刺入黏膜下,黏膜质较软,容易进入,当针尖触及软骨时,应及时停止,以免穿通鼻中隔,继而推注药液,可见黏膜从前至后渐呈灰白色隆起,此即注射成功,从而有利于鼻中隔剥离器进一步行剥离术。

  鼻腔填塞凡士林油纱条压力大小须适度,要既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又不致引起局部压迫性坏死和感染。留置的时间一般是1~2天,若是抗生素油膏纱条和碘仿纱条填塞则可适当增加留置时间。

  手术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一般黏膜反应较轻。若反应较明显,抽除纱条后,鼻腔内滴1%麻黄素收敛黏膜。对慢性鼻窦炎患者,为防止鼻腔填塞引起急性发作,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作者单位: 252652 山东临清,临清市松林中心卫生院

  

作者: 张培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