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4期

小儿不典型肠套叠58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诊,是导致婴幼儿时期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时整复是治疗肠套叠的关键。而有较多的肠套叠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错过最佳整复时间,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这对肠套叠患儿的诊治提出新的要求。...

点击显示 收起

    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诊,是导致婴幼儿时期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时整复是治疗肠套叠的关键。而有较多的肠套叠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错过最佳整复时间,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这对肠套叠患儿的诊治提出新的要求。对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院急诊收治465例肠套叠中58例不典型肠套叠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院急诊确诊肠套叠患儿465例,其中58例不典型肠套叠患儿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2个月~13岁,其中<4个月3例,4个月~1岁39例,1~2岁15例,2~13岁1例。

    1.2  临床表现  见表1。表1  58例不典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年龄分析

    1.3  临床诊断  不典型肠套叠病例在初诊时极易误诊,本组58例不典型肠套叠中,首诊时分别误诊为细菌性肠炎、吸入性肺炎、脑炎、感染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腹膜炎、腹痛待查、脱肛、肠道黏膜损伤及其他,见表2。

    1.4  治疗方法及结果  58例均经腹部B超和(或)诊断性空气灌肠检查而确诊肠套叠。58例患儿中,23例手术治疗,其中6例因年龄<4个月、血便>24h,未予空气灌肠,9例由于血便超过48h出现早期休克症状,8例空气灌肠整复失败。其余35例均一次空气灌肠整复。表2  本组患儿首诊时误诊疾病

    2  讨论

    小儿肠套叠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占婴儿时期肠梗阻的首位。婴儿时期多为原发病,由于婴儿肠黏膜血管丰富,黏膜下组织较松弛,肠壁较薄,通透性高,弹性纤维不发达,黏膜屏障功能差,同时回盲部游动较大,可引起复杂性肠套叠而伴发肠坏死,易出现类似细菌性痢疾的大便常规和(或)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征象,一旦出现感染性休克现象,则需急诊手术治疗。而年长儿发生回结肠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水肿、充血程度较轻,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较迟,故血便出现少、腹痛不剧烈,腹痛间隙能进食。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多样,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本研究的资料显示,小儿肠套叠主要发生于4个月~2岁之间,尤其在4~12个月最常见,而且男性多于女性。小婴儿及年长儿的不典型肠套叠中,以细菌性痢疾占首位,其次为吸入性肺炎、脑炎,而年长儿可有过敏性紫癜、急性胃肠炎表现。其中1例患儿,男,5岁,因“呕吐1天”,在当地医院就诊,测温时发现肛表有血迹,考虑肠黏膜损伤,在连续24h的血便过程中均未引起高度重视,来我院经B超确诊肠套叠,经空气灌肠整复失败而改为手术治疗。

    在肠套叠的治疗上,传统的做法是在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患儿、家属和工作人员都要受到X线辐射的影响,尤其是对肠套叠复位困难、对复位时间较长的患儿影响更大。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腹部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肠套叠快速而正确的工具,在超声波直视下,以温生理盐水灌肠,使肠套叠复位成功率大大提高;还可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做肠套叠的整复术,不仅部位明确,整复效果好,而且可以减少对患儿的损伤。

    不典型肠套叠中需手术治疗23例占39.7%,明显高于典型肠套叠的比例,对婴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明显影响,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尤其是基层的医务人员仅仅了解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是远远不够的,应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的小儿肠套叠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对阵发性哭吵、不明原因的面色阵发性苍白或口唇发绀、烦躁、嗜睡的小婴儿和一些年长儿的阵发性腹痛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预见性。如果初诊时能详细询问病史和细心检查(包括肛门指检和触诊),加上腹部超声检查,则早期确诊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否则会延误肠套治疗的最佳时机。本组58例不典型肠套患儿经过合理的治疗、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单位: 310006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编辑:江  宇)

作者: 胡冬梅,刘燕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