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7期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分析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占脑梗死的15%,骤然发生的脑栓塞易伴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损伤较血栓性脑梗死严重,并有出现再次栓塞、其他脏器栓塞和继发出血的可能,所以脑栓塞的治疗受到神经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我院2002年1月~2006年7月对62例确诊为脑栓塞、心房纤颤的患者......

点击显示 收起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分析

  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占脑梗死的15%,骤然发生的脑栓塞易伴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损伤较血栓性脑梗死严重,并有出现再次栓塞、其他脏器栓塞和继发出血的可能,所以脑栓塞的治疗受到神经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我院2002年1月~2006年7月对62例确诊为脑栓塞、心房纤颤的患者采用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经头颅CT、心电图、临床检查确诊为脑栓塞、心房纤颤,血常规、凝血相正常,6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46~76岁,平均56.2岁。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u每日2次腹壁皮下注射,阿司匹林100 mg每晚口服,0.9%氯化钠250 ml+路路通20 ml每日1次静点;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晚口服,0.9%氯化钠250 ml+路路通20 ml每日1次静点。疗程均为2周。

    1.3  疗效观察  治疗前、治疗2周后,观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998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标准)、血常规(血小板)、凝血相(INR)、再次栓塞、其他脏器栓塞及出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常规(血小板)、凝血相(INR)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再栓塞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下降,见表1。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后好转,各组均有4例颅内点状渗血,停用低分子肝素钙,病情无明显加重,见表2。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血常规(血小板)、凝血相(INR)比较注:△P<0.01注:*1例再次脑栓塞;★4例再次脑栓塞,2例下肢静脉血栓

    3  讨论

    脑栓塞无论发生于颈动脉系统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临床症状较重,已为大家所共识。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存活的脑栓塞患者多遗留严重后遗症,如栓子来源不能清除,约10%~20%有可能再次栓塞,且有30%的脑栓塞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所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再次栓塞及其他脏器栓塞是一个重要问题,低分子肝素钙以抗凝血因子X活性为主,吸收均匀缓慢,能较长时间维持抗凝和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进而抑制血栓烷A2(TXA2)合成,阻滞血小板聚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双重作用下,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再次脑栓塞及其他脏器栓塞明显好于对照组,但对血小板、凝血相影响差异无显著性,颅内点片状出血差异无显著性。通过降低再次栓塞及其他脏器栓塞的发生率,使患者致残率、病死率下降,帮助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

    作者单位: 154211 黑龙江宝泉岭,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倪霞,胡旭慧,刘立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