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22期

丝线异物反应致腹壁切口感染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丝线异物反应是指丝线,特别是粗丝线引起的局部的异物反应,形成异物肉芽肿性肿块。发生部位常在腹前壁和腹腔内,发生于腹前壁者肿块多位于手术切口附近,位置表浅,无明显移动性。笔者曾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遇见1例腹前壁的丝线异物反应,现分析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女,23岁,因“孕39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

点击显示 收起

  丝线异物反应是指丝线,特别是粗丝线引起的局部的异物反应,形成异物肉芽肿性肿块。由于炎症的反复而变得硬韧,并且不易消散,易形成脓肿。发生部位常在腹前壁和腹腔内,发生于腹前壁者肿块多位于手术切口附近,位置表浅,无明显移动性;腹腔内肿块多位于回盲部和大网膜,位置深在。笔者曾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遇见1例腹前壁的丝线异物反应,现分析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3岁,因“孕39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于2006年8月15日入住本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行下腹横切口,筋膜层行7号丝线连续缝合,手术顺利,术后行抗感染,止血,对症治疗。腹壁切口无红肿,术后6天常规拆线,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顺利出院。术后50天患者因“腹壁切口红肿及异常分泌物”再次入院,入院时查体:T 36.5 ℃,P 82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Hg,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平软,于耻上3 cm见一长约12 cm的手术瘢痕,切口右侧有约5.0 cm×3.0 cm的红肿区,周围触及较硬,切口右顶端裂开一约2.0 cm的小口,深约2.0 cm,少量脓性分泌物流出,妇检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1×109/L,HGB 112 g/L,PLT 258×109/L,L 13.2%,N 83%。入院诊断:腹壁切口感染。入院后每日行双氧水、甲硝唑液冲洗伤口,并放置引流条引流,同时给予抗生素静滴,1周后切口周围红肿消退,硬结区缩小约2.0 cm×1.0 cm,无渗液,复查血常规示:WBC 6.1×109/L,L 30.5%,N 65%,加用微波理疗硬结区每日40 min,切口继续换药,1周后硬结无明显缩小,并于切口右顶端上缘探及约2.0 cm的横形“隧道”,彩超提示:于腹壁切口右侧处可见一范围约1.8 cm×1.0 cm的低回声光团,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其内可见线状强回声,CDFI:光团内可见少量彩流信号,RI=0.55。结论:腹壁低回声光团,考虑切口感染。经过再次分析,考虑切口异物可能性大,故于9月19日即住院15天后在局麻下切开切口右顶端硬结处,见缝合筋膜层的丝线结及长约2 cm的横形窦道达皮下,清除缝线结并切除硬结处增生组织,破坏窦道的腔壁,放置橡皮引流条,4号丝线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行抗感染治疗。24 h后取出引流条,见切口干燥,无渗血渗液,术后8天拆线,切口愈合良好,住院23天,治愈出院。

  2  讨论
       
  丝线异物反应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特别在基层医院见得更少。处理上先行非手术治疗,如使用抗生素、局部热敷、理疗等措施,若肿块明显缩小,无疼痛症状,则不必手术治疗。若非手术治疗后肿块无明显缩小,则须手术切除病灶。本病例因术后50天才出现感染化脓,诊断并不困难,但在处理上显得较保守,认为换药加理疗即能使伤口愈合,结果住院20余天,腹壁瘘道基本形成。若在伤口无分泌物流出后即果断的切开,则会大大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同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单位: 443601 湖北秭归,秭归县归州镇中心卫生院

  (编辑:周  蕊)

作者: 谭士珍,熊晓芳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