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9期

氨氯地平与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控制血压的对比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口服氨氯地平、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分别予以口服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1个月。结果两组24h控制血压有效率分别为60。结论口服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和比较口服氨氯地平、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53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分别予以口服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1个月。结果 两组24 h控制血压有效率分别为60.6%、50%,平均起效时间为20 min、30 min。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关键词】  氨氯地平 β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即使是轻度血压升高,甚至正常高值[(130~139)/(85~89)mm Hg)]或高血压前期[(130~139)/(80~89)mm Hg]卒中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也显著高于理想水平者(120/80 mm Hg),但高血压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控制血压目前最常用降压药以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为主,在控制血压有效时间及降压幅度上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优于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内科学》第5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非药物状态下,两次或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诊断而确诊的53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两组,氨氯地平组33例,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组20例。

    1.2  给药方法与观察指标  氨氯地平组:在动态血压监测下口服氨氯地平10 mg,1次/d。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组:口服给药普萘洛尔加速尿20 mg 1次/d。所有患者在动态血压监测下分别记录20 min、30 min、1 h、6 h、12 h、18 h、24 h血压及给药前血压。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为服药有效。

    1.3  统计学方法  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用药前后对血压的控制、平均治疗有效时间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组资料治疗前后差别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影响  氨氯地平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0 min,药物血压控制时间20 min~20 h。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至正常水平(<140/90 mm Hg,P>0.05)。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平均起效时间为30 min,药物的血压控制时间30 min~16 h,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至正常水平(<140/90 mm Hg,P>0.05)。两组的血压均下降,但氨氯地平组起效时间及血压控制时间均较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组更显著(P<0.01)。

    2.2  对降压幅度的影响  氨氯地平组33例,血压均降低,控制在理想血压120/80 mm Hg以下者20例,理想血压控制率60.6%。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组20例,血压均有下降控制在理想血压者10例,理想血压控制率5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中无一例血压控制失败。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血压135/75 mm Hg以上卒中的发生率与血压呈正相关,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高5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口服服用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在控制血压起效时间、药物作用时间明显优于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组(P<0.01)。

    氨氯地平以阻滞血管平滑肌钙通道为主。因此对心肌收缩性、自律性及传导性的抑制少。主要缺点及不良反应:血管扩张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率增快、充血、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近年来二氢吡啶类缓释、控释或长效制剂不断问世,使上述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322000 浙江义乌,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 丁雪梅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