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9期

俯卧位吸氧治疗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吸氧治疗呼吸窘迫我科自1999年开始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俯卧位吸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进行性呼吸困难,单纯吸氧不能纠正,双肺可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示两肺呈斑片状改变,根据1992年欧美联席会议制定的标准[1],32例入院时即为ARDS......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吸氧治疗 呼吸窘迫

    我科自1999年开始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俯卧位吸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多发伤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9~74岁。双侧肺挫伤伴肢体骨折26例,单侧血气胸伴脑挫裂伤18例,单侧血气胸、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3例,单侧血气胸伴肠破裂2例,单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伴脑挫裂伤1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37,平均21.4±6.4。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进行性呼吸困难,单纯吸氧不能纠正,双肺可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示两肺呈斑片状改变,根据1992年欧美联席会议制定的标准[1],32例入院时即为ARDS,18例入院后进展为ARDS。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控制通气。在使用呼吸机48~72 h后,进行俯卧位通气,在适当肌松和镇静的前提下,充分吸除气管内分泌物,稳定10 min,由4人同时实施体位转变。1人负责头部并注意保护气管导管的连接,1人负责其他线路、导管的连接。2人各站于患者一侧,先转为侧卧位,进而俯卧位于气垫床上。双臂与身体平行,头略偏向一侧。头面部用气垫圈支撑。双肩及髋部适当垫高以改善胸腹运动。每2 h变动头部及上肢位置1次。心电图电极及导线安置于背部。注意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并及时吸除。持续2 h后再转为仰卧位。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PB-7200型呼吸机作容量控制通气,参数设置为潮气量(Vt)8~10 ml/kg、频率(f)12~15次/min,吸入氧气浓度(FiO2)35%~45%,呼气末正压(PEEP)2~11 cmH2O,深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CVP)。分别记录初始仰卧位(SP)、俯卧位(PP)1 h、俯卧位2 h、仰卧位1 h、仰卧位2 h各时点的上述各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比较。表1  50例ARDS患者体位改变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注:PaO2、PaO2/FiO2与初始仰卧位比较,P<0.05

    2  结果

    俯卧位吸氧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见表1。以PaO2增加>10 mm Hg作为有效的标准,42例(84%)有效,转为俯卧位后PaO2、PaO2/FiO2明显上升,而且变为仰卧位后2h仍维持于较SP时高的水平(P<0.05)。患者转为俯卧位后虽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在体位改变前后无变化。多数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受压变红,50例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ARDS研究的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病理形态进一步了解,尤其是计算机断层(CT)扫描技术应用于临床研究[2],发现ARDS患者存在重力依赖区的影响。ARDS对肺泡损伤不是均匀的,通常因重力影响在下肺区存在肺水肿和肺不张,而上肺区则是通气较好的肺泡[3]。正是由于ARDS这种肺损伤分布的“不均一性”为俯卧位通气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4]。俯卧位吸氧改善血氧饱和度的机制,近年来认为主要是改善通气血流比值(V/Q)和减少分流(QS/QT),促使各部分肺的通气趋向均匀,以及俯卧时改善膈肌的运动[5]。通过本组50例疗效观察。提示间歇改变ARDS患者体位,可明显改变血氧饱和度,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防止肺不张和肺损伤加重,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此外,俯卧位吸氧一般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有皮肤黏膜压迫受损及各种导管的压迫、扭曲、移位和脱出,加强护理和观察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该方法是ARDS重要的呼吸治疗措施。当然,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蛛网膜下腔出血、胸骨骨折、肺脓肿、不稳定型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及广泛皮肤损伤的患者,俯卧位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应属相对禁忌。

【参考文献】
  1 Bernard GR,Artigas A,Brigham KL.et al.The 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ARDS.Definitions,mechanisms,relevant outcomes,and clinical trial coordin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149(3pt1):818-824.

2 Chatte G,Sab JM,Dubois JM,et al.Prone posi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m J Respir Ccit Care Med,1997,155(2):473-478.

3 牛天平,陈天铎.ARDS机械通气治疗进展.急诊医学,2000,9(1):61-62.

4 Pelosi P,Tubiolo D,Mascheroni D,et al.Effects of the prone position on respiratory mechanics and gas exchange during acute lung injur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7(2):387-393.

5 苗玉良,李金宝,邓小明.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国急救医学,2002,22(4):243-244.

(编辑:岳 麓)


作者单位:330001 江西南昌,武警江西总队医院急诊科

作者: 季勇,李闽云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