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3期

降脂舒肝汤治疗肥胖型脂肪肝12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降脂舒肝汤治疗肥胖型脂肪肝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降脂舒肝汤治疗肥胖型(中、重度)脂肪肝120例,并与肝乐、多烯康胶丸、肌苷为主治疗的58例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120例中,治愈48例,好转6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结论降脂舒肝汤治疗肥胖型脂肪肝,取得较好的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降脂舒肝汤治疗肥胖型脂肪肝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降脂舒肝汤治疗肥胖型(中、重度)脂肪肝120例,并与肝乐、多烯康胶丸、肌苷为主治疗的58例作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120例中,治愈48例,好转6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58例,治愈13例,好转21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58.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脂舒肝汤治疗肥胖型脂肪肝,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脂肪肝;中药治疗;降脂舒肝汤;治疗应用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积蓄过多(超过肝湿重5%以上或1/3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所致的肝脏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的盛行,脂肪肝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中、重度脂肪肝以肝区闷胀,甚或疼痛,肝脏肿大,腹部饱满,疲乏无力,消化不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迄今为止,西药尚缺乏特异性疗法。笔者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自拟降脂舒肝汤为主治疗肥胖型(中、重度)脂肪肝1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用西药治疗的58例做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治疗组120例,男82例,女38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2.3年;对照组58例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0.3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2.1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1]拟定:(1)近期体重超重(大于标准体重10%)或患肥胖病(大于标准体重20%);(2)肝区闷胀,甚或疼痛,肝脏肿大,腹部饱满,疲乏无力,消化不良等;(3)肝脏B超或CT可见脂肪肝图像;(4)血脂升高,尤其是甘油三酯,肝功能仅有转氨酶升高,且ALT高于AST。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自拟降脂舒肝汤为主结合辨证加味治疗。其药物组成:泽泻30 g,山楂25 g,白术12 g,西洋参6 g,藏红花8 g,丹参10 g,赤芍10 g,石菖蒲5 g,柴胡6 g,茵陈10 g,甘草3 g,三七6 g(研粉装入胶囊内服);偏于脾虚湿阻者加法半夏10 g,贝母8 g,苍术8 g;偏于肝郁脾虚者加郁金12 g,薏苡仁12 g,黄芪15 g;偏于肝瘀痰阻者加延胡索10 g,莪术3 g,枳实8 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内服。

    1.3.2  对照组  口服肝乐40 mg/次,每天3次;多烯康胶丸1.8 g/次,每天3次;肌苷0.4 g/次,每天3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酒和辛辣食物,避免高脂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天慢跑、散步或登山1~1.5 h左右),控制体重和腰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再行第二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疗效。采用χ2检验

    1.4  结果

    1.4.1  疗效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脂(甘油三酯)、转氨酶和肝脏B超或CT复查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脂(甘油三酯)、转氨酶和肝脏B超或CT检查明显改善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无改善,血脂(甘油三酯)、转氨酶、肝脏B超检查无改善。

    1.4.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讨论

    脂肪肝属祖国医学“积聚、胁痛”等范畴,正如《难经》[3]所说“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为肥气病,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脂肪肝系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不节、食而不运、脂膏留积于肝,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不利、脾失运化;肝脾不健,来源于水谷精微的营气不化而酿生湿浊,湿浊凝聚则成痰,痰湿瘀阻于肝则肝体肿胀,进而致气血瘀滞、痰瘀互结。痰湿、气滞、血瘀是其主要病理特点,尤以痰瘀互结最为关键。治疗以祛痰消脂、化瘀理气为主,佐以健脾。降脂舒肝汤正是针对痰湿、气滞、血瘀这一主要病理特点而设。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利水渗湿化浊;山楂为臣,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君臣合用意在祛痰消脂化瘀。白术、西洋参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既消除凝聚之湿浊,又强健脾胃运化水湿功能,杜绝生痰之源;石菖蒲理气醒脾化湿;茵陈利湿化浊清热;三七活血散瘀消肿;藏红花、丹参、赤芍祛瘀通经;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补中调和诸药。若偏于脾虚湿阻者加法夏、贝母、苍术燥湿化痰散结;若偏于肝郁脾虚者加郁金、黄芪、薏苡仁行气解郁、健脾化湿;若偏于肝瘀痰阻者加延胡索、莪术、枳实化瘀祛痰、软坚散结。诸药配伍使用,共奏祛痰消脂、化瘀散结、理气健脾之功效。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泽泻有明显抗脂肪肝作用,具有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及抑制甘油三酯肝内合成的作用[1];山楂能抑制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改善体内脂肪代谢[4];三七、红花、丹参、赤芍、郁金具有降酶护肝、改善肝血流、促进肝损伤的修复,促进脂肪在肝内氧化,抑制肝内纤维增生,防止肝硬化,促进肝脾回缩、变软的作用[4];柴胡具有抗肝损伤,改善肝细胞脂变、坏死的作用[4];茵陈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改善脂肪代谢和肝细胞再生,保肝调脂作用[4];西洋参对胆固醇、甘油三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白术具有保肝护肝作用等[4]。故本方用于治疗肥胖型脂肪肝,药证相符,其疗效较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总结完善,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罗云坚.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5-396.

2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1999,326.

3 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23.

4 瞿岳云.慢性顽疾的中医综合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8-125.


作者单位:423000 湖南郴州,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作者: 陈景林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