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3期

辨证治疗慢性泄泻160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慢性泄泻。辨证治疗笔者自2003~2007年10月,应用中医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门诊全部用中药,住院只用少量西药支持治疗。2辨证治疗1。...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慢性泄泻;辨证治疗


    笔者自2003~2007年10月,应用中医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07年共观察患者160例,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而粪中不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感且为久泻的一种病症。160例中门诊126例,住院34例。门诊全部用中药,住院只用少量西药支持治疗。男92例,女68例,年龄16~30岁44例,31~45岁59例,45岁以上57例;病程1~3个月73例,4~12个月76例,1年以上11例。

    1.2  辨证治疗

    1.2.1  脾虚泄泻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大便稀溏,内夹不消化食物,饮食稍有不慎,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黄、倦怠、苔白,脉弱,治宜健脾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党参9 g,白术9 g,茯苓12 g,山药18 g,甘草6 g,白扁豆15 g,陈皮6 g,莲肉9 g,砂仁3 g,薏苡仁24 g。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麦芽;寒盛、四肢欠温,可用理中丸加附子、肉桂。

    1.2.2  脾肾两虚  黎明即泻,脐周作痛,泻后痛减,腹部畏寒,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方用四神丸加味,党参9  g,制附子6 g,补骨脂15 g,肉豆蔻12 g,吴茱萸6 g,五味子6 g,若滑脱不禁者,可加赤石脂、诃子等。

    1.2.3  肝脾不和  腹痛即泻,泻后痛略减,每当情绪不宁即发生腹痛泄泻。苔薄脉弦。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白芍18 g,白术9  g,陈皮9  g,防风6 g,柴胡6 g,川楝子6 g,山药24 g,若痛泻不止,酌加乌梅、五味子,纳呆加党参、山药。

    2  结果痊愈88例,占55%,显效40例,占25%,有效24例,占15%,无效8例,占5%,总有效率为95%(表1)。表1  辨证治疗慢性泄泻160例结果  (略)

    3  讨论

    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综观其论,叶氏认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创泻木安土之法,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方中每多人参、乌梅相配,或甘草、白芍同用,临证应用,每每奏效。慢性久泻,多属虚证或寒证,肝气乘脾多为虚实夹杂证。治疗关键以运脾祛湿为大法。对久泻耗津者及脾肾俱疲惫者不可滥用,否则正愈虚而难复。久泻以扶正为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因甘能满中生温,故应灵活立法遣方。此外还需兼顾饮食调护,才能提高疗效。

 


作者单位:755200 宁夏海原,海原县史店乡卫生院

作者: 蔡海,赵功伟,焦建荣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