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3期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4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是新生儿抢救中不可缺少的通气支持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治疗是新生儿抢救中不可缺少的通气支持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齐齐哈尔市中医院2003~2006年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抢救危重新生54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4例,男43例,女11例。胎龄最小29周,体重最低1000 g,上机年龄<1天28例,1~2天20例,2~3天6例。原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肺炎10例,肺出血11例,呼吸暂停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重度窒息5例。合并呼吸衰竭Ⅰ型8例,Ⅱ型3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上机指征  (1)反复呼吸暂停;(2)肺出血;(3)呼吸衰竭;(4)头罩给氧或CPAP治疗后血气分析PaO2<50 mm Hg,PCO2>60 mm Hg。

    1.2.2  仪器  美国BEAR750VS新生儿呼吸机。气管插管为进口MURPHY牌气管插管,经口腔插入。通气方式为辅助/控制通气A/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1.2.3  呼吸机参数调节  初调吸气峰压(PIP)20~25 cm H2O,呼气末压(PEEP)2~5 cm H2O,频率(RR)40~60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0.4~0.8,吸气时间0.45~0.5 s。吸/呼时间比值(I/E)一般用1∶1.5~1∶2。根据临床反应、血气分析结果,指导呼吸机参数调节。

    2  结果

    2.1  预后  存活40例(74.07%),死亡8例(14.81%),放弃6例(11.11%)。

    2.2  并发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例,肺不张1例,气胸1例,脱管2例,堵管3例。

    3  讨论

     机械通气的目的在于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纠正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改善临床状态,为治疗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争取时间。上机早晚是治疗的关键,应在重要器官尚未造成损害之前上机,放宽适应证,争取尽早上机,尽快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减轻重要器官受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不局限于等待各项辅助检查结果,以免失去治疗最佳时机。提高插管技术,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固定,减少脱管现象,制定常规医疗护理措施。每天2~4 h 1次翻身,拍背,吸痰,生理盐水+抗生素冲洗气管每6 h 1次,并吸净痰液,防止痰液堵管。注意呼吸机管道的温湿化,温度保持32 ℃~35 ℃,湿度保持在70%以上。拔管时先吸净口鼻咽分泌物,常规吸净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在负压吸引下拔掉气管内导管,吸净口咽部分泌物。拔管后常规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异丙肾上腺素每日2次雾化吸入防止喉水肿和肺不张。严格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1~2天更换呼吸机管道、接头及湿化用蒸馏水,每次吸痰更换吸痰管。监护室每日定期通风换气,空气消毒1次。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注意肺保护措施,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机初调值均采用低潮气量和低气道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研究表明,低容量通气不影响肺的氧合,但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1]。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补充微量元素,进行肺保护措施。尽量避免吸气峰压过高,减少气胸发生。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新生儿对缺氧、感染耐受差,容易导致内环境紊乱,脏器易发生出血、坏死,因此,纠正酸中毒、抗感染、保护内环境稳定是减少颅内出血、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使用苯巴比妥止惊,甘露醇减轻脑水肿,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持续静脉点滴,防止正压通气所致的血压下降,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维持液体平衡,营养心肌,保护脑功能。尽量避免过高吸气峰压和过长吸气时间,及时调低呼吸机参数,防止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通气过度造成的重要脏器受损。

【参考文献】
  1 周晓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作者单位:161000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

作者: 史琳,王 佳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