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9期

针刺治疗中风136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针刺。中风自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中风13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2治疗方法根据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选穴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mdash。(2)治疗方法:根据瘫痪的部位不同,令患者取侧卧位或平卧位,穴位用酒精棉球消毒,进针后一定要让患者有针感,其中环跳穴与条口穴要强刺激,环......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针刺;中风

自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中风13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2岁,病史最长12年,最短3天,其中偏瘫92例,截瘫27例,交叉瘫17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选穴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以疏通肢体经络之元气为辅。(1)分型取穴:中脏腑:取百会、内关、人中、中极、合谷;配穴极泉、肩髃、尺泽、足三里、三阴交。中经络:取百会、内关、环跳、阳陵泉;配穴:条口、风市、绝骨、曲池。(2)治疗方法:根据瘫痪的部位不同,令患者取侧卧位或平卧位,穴位用酒精棉球消毒,进针后一定要让患者有针感,其中环跳穴与条口穴要强刺激,环跳穴刺激时针感至足根部。刺激条口穴时需帮助其抬高患侧的上肢,效果极佳,15 min行针一次,治疗后活动肢体,这对疏导左右经气,提高疗效至关重要。隔日针刺一次,一般2~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

    1.3  疗效标准  治愈:意识清楚,语言、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肌力Ⅴ级,生活基本自理;显效:意识清楚,语言、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肌力提高3级以上,生活需协助;好转:自觉症状好转,语言、肌力有提高;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本组136例中,痊愈91例,占66.9%;显效31例,占22.8%;好转11例,占8.1%;无效3例,占2.2%。此疗法对中风疗效较好,有效率97.8%。疗效与疗程的关系,见表1。表1数据显示: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治愈率高;病程在3年以上的治愈率较低。 表1  疗效与病程的关系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4岁,二等残疾军人。于2005年3月就诊。起病为突然晕仆,不省人事,左侧半身不能活动,经县、市级医院诊断为脑出血,距来我院就诊时间一年余。现症状:头晕,言语不清,伸舌右偏,左侧上下肢体不能活动,颜面潮红,呼吸气粗,便秘,舌红苔黄厚腻,有裂痕,脉弦数。证属中风的中脏腑。经用上述针刺治疗方法施救,隔日1次,1个疗程后,能扶炕沿下地行走,2个疗程后生活基本自理,并能干些轻度家务劳动,随访4年疗效巩固。

    4  体会

    中风又名卒中,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在祖国医学中称之为中风。本病多由劳累过度、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或因恣食肥甘,湿盛成痰,痰郁化热,导致气血逆乱,与忧思、恼怒、嗜烟、酒等有关。在治疗上,以平衡阴阳为指导思想,在针刺的手法上:针与药同,久病用补,初病宜泻,早在《素问·针解篇》记载:“刺虚者实之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中风闭证宜以凉泻手法为主,脱证以热补为主,中经络则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中风昏迷时不宜留针,后遗症(神志清楚)可以留针。在治疗中辨证选穴,因经络是遍布全身,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又如《灵枢·经脉》篇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临床中,将中风以中经络、中脏腑区分,选穴:人中、内关、百会,以达益阴扶阳,保心宁神,醒脑开窍之功;取阳经穴,如上肢的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的环跳、阳陵泉等,意在恢复肢体功能。《灵枢·本脏》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诸穴合用,协调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针刺诸穴,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脏腑,以恢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开闭固脱,平肝熄风,化痰通络的治疗目的。在临床使用中,有效率达97.79%,对中风确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北京,北京市顺义区南彩镇卫生院

作者: 寇福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