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4期

肘外侧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外侧切口内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1]。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多样,传统治疗愈合后常会遗留肘内翻畸形,影响外观及其肘关节功能恢复差。我院从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儿童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112例,采用肘外侧切......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肘外侧切口 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1]。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多样,传统治疗愈合后常会遗留肘内翻畸形,影响外观及其肘关节功能恢复差。我院从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儿童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112例,采用肘外侧切口治疗112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2例中男78例,女34例,年龄3~16岁,平均7.8岁,左侧62例,右侧50例。摔伤109例,车祸伤3例。骨折类型:伸展型67例,屈曲型45例,其中伸展尺偏型22例,伸展桡偏型45例。开放性损伤21例,其中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其余均为闭合性损伤。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或基础麻醉。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采用肘外侧切口,于肘关节外侧距关节线上方5~6 cm开始,止于外上髁处,从肱三头、肱桡肌之间暴露出骨折处,在复位满意后,选用直径为1.5~2.0 mm的2枚克氏针,先从外上髁斜向上内钻入;然后术者摸清内上髁的位置,注意避开尺神经,从外上髁3 cm处向下内向内上髁钻入,待克氏针穿过皮质,有突破感即停,两枚克氏针呈交叉状。石膏托制动于屈肘90°,2~3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2  结果

    术后随访112例,随诊时间3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6周拔去克氏针。根据Casse-blaum评判[2]。优(恢复正常)91例;良(屈伸受限小于5°,肘内翻小于5°)19例;可2例。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伤后6~8 h内,肢体尚未出现明显肿胀,术中易暴露,为最佳手术时机。

    3.2  采用肘外侧切口入路的优点  避免了传统“舌形”肌瓣损伤肱三头肌的弊端,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强直,减少患儿在功能锻炼时疼痛。且采用肘外侧切口入路暴露骨折,对肌肉的损伤比较小。

    3.3  术中复位  对关节内骨折,AO强调解剖复位,在肘外侧切口下不能完全在直视下复位,只能靠手感触摸来复位,所以要求手术医师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骨折复位标准为:(1)恢复肱骨远端三角形结构的完整性和关节软骨面的平整。(2)恢复肱骨远端前倾角。

    3.4  术中固定  在基层医院仍采用克氏针内固定为主,固定在从外上髁上3 cm向下内至内上髁钻入克氏针时,尽量摸清内上髁位置,避开尺神经,同时克氏针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穿过皮质就可。同时两枚克氏针必需呈交叉状,固定才牢固。

    3.5  功能锻炼  骨折固定后,2~3周去除石膏带针活动,利于肘关节屈伸的恢复,且可有效避免肘关节粘连及僵硬,防止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其中应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屈肘为主,伸肘为辅,兼顾前臂旋转功能锻炼。

    总而言之,对于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外侧切口避免了传统“舌形”肌瓣损伤肱三头肌的弊端,且可早期功能锻炼。对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28.

2 王满宜,杨庆路,曾炳其.骨折治疗的AO原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17-318.


作者单位:565200 贵州,德江县人民医院骨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