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8期

糖原贮积病Ⅰ型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糖原贮积病Ⅰ型。家属诉易出汗、哭闹,有时惊厥,持续时间短,约2~3min,神清。考虑为维生素D缺乏症,给予维生素D24万u和葡萄糖酸钙口服。1个月后就诊,家属诉说症状未见好转,且惊厥频繁,易哭闹,出汗多。...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糖原贮积病Ⅰ型;诊断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于2005年12月13日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800 g,身长51 cm。心肺无异常,无先天性畸形。父母非近亲结婚。3个月体检,为母乳和奶粉喂养,体重8 000 g,身高65 cm,心肺无异常,肝肋下可及2.5 cm,质软。不能抬头,其余无异常。家属诉易出汗、哭闹,有时惊厥,持续时间短,约2~3 min,神清。考虑为维生素D缺乏症,给予维生素D 24万u和葡萄糖酸钙口服。1个月后就诊,家属诉说症状未见好转,且惊厥频繁,易哭闹,出汗多。查体仍不能抬头,肝肋下可及3 cm,质软,余无异常。考虑以前的诊断可能错误,即转至杭州儿童医院就诊,测血糖2.8 mmol/L,确诊为糖原贮积病Ⅰ型,给予多餐进食,生粉进食治疗。其后患儿时有惊厥,哭闹,多汗,发育能力差,免疫力低,于2006年10月30日因急性肺炎、呼吸衰竭死亡。

  2 讨论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又称糖原沉着症,系一组罕见的隐性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个别类型为伴X染色体遗传。分为两大类:肝-低血糖性糖原贮积病及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本病特点为糖原分解中间代谢紊乱,由于肝、肌肉、脑等组织中某些糖原分解合成酶的缺乏所致。不同酶的缺乏引起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一些类型并不伴有组织中糖原含量增加,除酸性麦芽糖酶、分支酶和一些特异性肌酶缺乏外,往往都伴有低血糖。糖原合成酶缺乏者有严重的低血糖、出汗、惊厥;脱支酶或磷酸化酶缺乏很少是完全性的,患者除肝大外无其他症状[1]。本病患者多为婴幼儿,常因此夭折。GSD共分为Ⅰ~Ⅻ型。其中Ⅰ型、Ⅲ型、Ⅳ型、Ⅵ型、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型、Ⅴ型、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临床多见的是Ⅰ型。糖原贮积病Ⅰ型,是由于肝内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但酶缺乏不影响糖原分解,仅是不能将6-磷酸葡萄糖水解成葡萄糖。临床特征:(1)出生后出现低血糖(肝糖输出减少),除非每2~3 h进食一次,否则患儿啼哭、烦躁不安、多汗、惊厥甚至昏迷等,长期频发低血糖后脑细胞发育受损,以致智力低下,往往于2岁前夭折;(2)肝脏肿大;(3)高脂血症;(4)伴有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5)高尿酸血症。诊断:(1)临床症群;(2)胰高血糖素试验;(3)肝穿刺活检:肝糖原大于正常值6%;(4)输入丙氨酸或果糖,不引起血糖效应。治疗:(1)预防惊厥,防止神经系统永久性后遗症。急性发作期立即快速静脉输入25%葡萄糖,症状控制后改用10%~15%葡萄糖,并逐步减慢输入速度。(2)维持治疗,为防止低血糖症,多餐饮食,每2~3 h进食一次,进食生玉米粉已成为重要的饮食方法。(3)预防感染。(4)肝移植。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本文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314500 浙江,桐乡市中医医院

作者: 潘美红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