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8期

抗胆、抗凝、抗压防治老年病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植物神经。抗胆碱能治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过去少见的老年病也越来越多,增加了家庭和政府的负担。老年病的防治工作应该提到日程上。笔者对此有所考虑和尝试,特提出老年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个人见解供大家讨论。...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植物神经;毒蕈碱受体;胆碱酯酶;免疫变态反应;抗胆碱能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过去少见的老年病也越来越多,增加了家庭和政府的负担。老年病的防治工作应该提到日程上。笔者对此有所考虑和尝试,特提出老年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个人见解供大家讨论。

  1 老年病的发病机制

  人体植物神经是脏器功能神经,脏器发育、生长、衰老的每一过程,无不与植物神经活动有关。老年病的发生是身体发育、成长、衰老的必然规律。人体植物神经分胆碱能神经(简称胆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肾神经)两种。胆神经是运动神经,发育、成熟早,胚胎3个月开始发育,出生前完成吸吮、吞咽、呼吸、血液循环、消化吸收、排泄、肢体运动等生命攸关的脏器功能。胆神经数量多,全部运动神经都是胆神经,脑内的胆神经元多,加之主导颈、胸、腹脏器功能的迷走神经,主导盆腔脏器功能的神经和主导心脏搏动的房室结亦是胆神经,以及兴奋时分泌乙酰胆碱、主导汗腺分泌、竖毛肌和骨骼肌血管运作的肾神经末梢也属胆神经范畴。胆神经易激惹兴奋,容易发生胆神经功能亢进(胆亢)[1,2]。胆亢常引起脏器功能亢进(脏亢),如胃液腺分泌过多胃酸引发胃病,垂体腺分泌过多后叶素催化巨人症等。胆亢和脏亢都是发生老年病的主要原因。胆神经有两个受体:M受体和N受体。M受体是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神经,主导内脏平滑肌收缩行使脏器功能,腺体分泌激化特异脏器功能,淋巴组织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消灭致病菌,主导血液流变、活血化瘀提高血液循环效应等是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神经。M受体功能亢进时青年可因心情激动、精神紧张、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原发性高血压,胃酸分泌过多常引起烧心、返酸、上腹痛、溃疡病等,免疫反应亢强感染时产生过多抗体,容易发生免疫变态反应(免变),免变是老年病发病的主要形式。N受体是受意志支配的神经,主导横纹肌收缩能随心所欲地主导头颈、躯干、四肢的伸曲、旋转运动和颜面各种表情的表露,是生命活动的辅助神经,功能亢进时可发生肌肉痉挛、抽缩、抽筋和震颤。气候巨变,精神创伤,病痛缠绵和雌、雄性激素平衡失调(简称性平失调)都能抑制体液的胆碱酯酶(CE)活性,集聚过多乙酰胆碱引发胆亢,特别是各延续15~20年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引发的胆亢,使机体长期处于容易接纳致病因素挑战、发生各种疾病的亚健康状态。青春期自母体带来的低水平雌雄性激素平衡,容易被男女一方快速增加的性激素打破,发生本性(男雄女雌)性激素增加、青春期易感染病原菌感染的感染型性平失调,容易感染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病(幽门螺杆菌),扁桃体炎和肾小球、心肌、心瓣膜病变等和童年的儿麻、麻疹、脑炎、流脑、白血病(病毒)等传染病,是青少年多发的常见病。

  更年期是男女一方性激素逐渐减少引发的胆亢、发生本性(男雄女雌)性激素减少、组织细胞增生型的性平失调,是发生老年病的主要原因。老年病始于:(1)更年期长期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持久的胆亢引发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引起全身脏器供血血管、主要是脏器的小供血血管的壁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血管壁增厚,血管狭窄,供血量减少,脏器功能下降,肝脏的肝细胞也把来自肠道回收、入血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总称胆脂质)转化成胆色素、胆酸组成的胆液排入胆道的功能降低了,血液里的胆脂质浓度升高,形成超常的胆脂质血症,胆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血管壁更加肥厚、血管更加狭窄容易发生老年血管硬化型高血压;(2)胆亢又促使血小板增生、血液黏稠、凝血几率增加,容易发生供血血管血栓形成,这是心、脑血管发生脑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3)血管狭窄供血减少也使边缘、边远脏器,胰腺的胰岛因缺血功能减退或丧失发生2型糖尿病,晶体供血血管闭塞、晶体血浆失去内外交换功能、晶体蛋白凝固发生白内障,眼底供血血管闭塞发生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等常见老年眼病,血管狭窄、闭塞也导致老年听力下降,嗅觉不灵,吞咽困难等五官病。脑组织供血血管因缺血、闭塞发生脑萎缩、痴呆症、帕杰金综合征等;(4)长期胆亢亦促使致癌物质引发癌症(致癌物质没有胆亢不会发生癌症),脏器周围脂肪增生、发生老年常见的肥胖症,促发骨质增生引起众多的骨、关节病;(5)老年性平失调亦常引起迷走神经、房室结、汗腺、竖毛肌及骨骼血管的肾神经末梢等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发生哮喘心律失常,引发腰腹痛、腹泻、便秘,黏液便等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亦可因肾神经末梢胆神经功能失调发生冷热感失度,时而冷缩、时而大汗淋漓等亦是常见的老年病;(6)发生脑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头晕、头痛、幻觉,引发思维功能紊乱产生胆肾功能的悲、喜无常,心情急躁,好争辩等偏执、偏激情绪也很常见;(7)持续高胃酸并发胃溃疡也是常见的老年病。肾神经β受体有抑制胆亢,减少腺体分泌,抑制、消除亢强免疫反应、恢复正常的免疫反应、产生新的抗体、杀灭包括病毒、抗药等各种致病菌等功能是脏器功能的稳定、保护机制。

  2 老年病的防治

  健康人胆亢时的自我保护机制:胆亢时能自动兴奋胆碱酯酶,水解介质乙酰胆碱、降低胆神经功能,升高介质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肾神经功能,肾神经功能过高时又能自动抑制胆碱酯酶,聚集乙酰胆碱、提升胆神经功能;胆神经功能再度过高时又兴奋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降低胆神经功能、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肾神经功能的又一轮胆肾功能转换,就这样永不停顿地保持胆、肾神经功能平衡阴阳平衡,防病致病,这是机体本能永恒的胆、肾神经功能的双向调节机制(简称双向调节)[2,3];也可借用中、西药的抗胆碱成分或借用针灸、按摩和治疗器械操作时发射的微电子兴奋CE活性,降低胆神经功能、提升肾神经功能,达到短暂的人工胆、肾功能双向调节(人工双向调节机制),后者常需要较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药物和微电子治疗才能转化为永恒的胆、肾功能双向调节,治疗某些比较顽固、有器质性改变的疾患,如脑梗死后遗症等。更年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能否发展成病取决于机体的体质(胆肾功能双向调节机制)是否正常。本能的和人工的双向调节都能稳定胆、肾功能防病治病。老年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胆亢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理应给予抗胆碱能治疗(抗胆),恢复自身的胆、肾双向调节和给予阿司匹林抗凝血疗法(抗凝)对抗血小板、降低凝血几率、疏通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变学。我们使用的抗胆、抗凝疗法:是以654-2(山莨菪碱)抗胆和阿司匹林抗凝(可称为两抗),有高血压和年长者加用复方降压片抗压(称为三抗)。预防老年病可自45岁更年期前后或发生心绞痛、脑梗死后开始使用抗胆、抗凝疗法:给予山莨菪碱5~10 mg,一日2~3次,为期2~3个月后,改为一日一次,长期服用;以阿司匹林肠溶片3~4片(75~100 mg)一日一次,为期2~3个月,改为2~3片一日一次,长期服用。单一抗胆或抗胆、抗凝合一的两抗疗法都能防治血管硬化型高血压、也能降低凝血几率防治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及边远脏器缺血性疾病,时间长短疗效有所不同。老年病能否逆转?大多数老年病都是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是可以逆转、治愈的。老年病逆转起始于稳定的胆、肾功能双向调节,长期抗胆、抗凝疗法可以达到永恒的双向调节,能使老年病的病理基础发生逆转。在长期、稳定的胆、肾双向调节的情况下机体借助自身的力量(胆肾双向调节机制)可使脏器供血血管增生的壁细胞、纤维结缔组织和胆脂质凝块逐步退化、吸收、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变学,肝脏的肝细胞转化胆脂质的功能增强了、血胆脂质浓度降低了、消除了胆脂质血症,搬掉了老年病的发病基石,彻底治愈老年病,在这种双向调节情况下也可使某些疾病不另加其他药物自行治愈,还可使某些病理改变如瘢痕形成、硬化的血管、老年斑等退化或治愈,关键在于能否形成稳定的胆、肾双向调节,单一抗胆或抗胆、抗凝合一的双抗治疗都可恢复正常的血流变转化胆脂质功能,可能需时5~10年或更长,如何缩短这一过程是一个新的课题。阿司匹林防治老年病的机制在于抗凝可得到出、凝血时间稍延长的低度抗凝状态,血液比较稀释、不易形成血栓,血液能够流进边远脏器毛细血管的尽端,有利于保障和恢复脏器功能,这是治疗某些缺血性脏器损失的功能的最佳治疗方案,也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有效方法。老年病除上述疗法外,可并用其他有效药物,如癌症病人并用抗癌药、消除特定症状的药品、营养药品增强体质、补充本性(男雄女雌)性激素、并用中成药抗胆等或可提高疗效。笔者1977年54岁时发生眼畏光、复视和左手指端发麻的右侧脑梗死,1979年发生面瘫、运动性失语及右侧轻度肢体瘫痪的左侧脑梗死,第一次发病后即开始抗胆、抗凝、抗压的三抗治疗,仍发生第2次脑梗死,可见预防脑梗死复发并非易事,加大阿司匹林一日1 g 3个月发生鼻出血证明血液已稀释不再发生脑梗死后才逐渐减少阿司匹林用量、调整到现在一日2~3片(50~75 mg)的抗凝维持剂量。经过三十余年上述疗法,未留明显的后遗症,并将高血压和三十余年的十二指肠溃疡病和烟癖治愈、根除。虽CT片仍显示梗死远侧有脑组织萎缩,但思维仍较活跃,仍善思考,还能组织、书写短文。两次眼底检查、检查医师主动提示“眼底动脉无硬化”很难想象两次脑梗死无动脉硬化。倒是硬化病变已被逆转的证据。6年前腰腹部CT片、显示左肾及腹主动脉区血管壁上密集的胆脂质块钙化点,近期复查,几近全部消失,钙化也能逆转?抗胆、抗凝、抗压已32年,逆转还在进行中。2003年1月笔者因尿潴留到某医院取截石位(平卧两腿放于高50 cm左右支架上,双腿血液流入胸、腹腔动脉,血压可能有暂时升高)上午11∶30在硬膜外加催眠剂麻醉下施行部分前列腺切除术,下午1∶30结束,此时已清醒,手术完成后术者急于撤离,立即撤除监护措施、两组人迅速将双腿从支架上抬下、放到担架车上,紧接着就送往病房,大量血流入双腿血管、腹胸血压迅速降低、发生体位性休克,立即引起剧烈呕吐、腹腔高压冲掉电灼止血焦痂、发生大出血,由体位性休克转为出血性休克,此时患者已昏迷,至术后第三天苏醒因大量输血先后输全血、血浆约3 000 ml,出血才停止,3个月后笔者恢复了健康。最近发现过去吸烟多、曾发生间歇跛行、下肢沉重感的闭塞性脉管炎症状也逐渐消除,能短途行走一两百米,彩超探测下肢血管直至足背动脉通畅。另外活动重时气急、喘息症状,有明显好转,体力也有增强。二十余年多次和近期化验检查血脂、血浆蛋白、肝肾功能及其他生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目前笔者除行走稍困难外,身体一般状况良好,耳聪目明,也无上述老年病的迹象。目前仍在抗胆、抗凝、抗压“三抗”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崇清.胆碱能神经与病因学及其防治.中华医药与健康,2002,1:42-46.

  2 刘崇清.植物神经与阴阳、经络学说及中医中药治疗优势.中医杂志,2006,47(增刊):22.

  3 刘崇清.常见病的胆亢病因学及其抗胆疗法的变革.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0:1626.

  (本文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271000 山东,解放军第88医院外科

作者: 刘崇清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