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9期

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整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手法整复与神经阻滞两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其病因、发病及治疗机制。方法对资料完整的21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3个月和1年,评定近、远期疗效,进行VAS评分。结论椎旁软组织手法松解及消炎镇痛药局部注射综合疗法,对颈源性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手法整复与神经阻滞两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效果分析,探讨其病因、发病及治疗机制。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21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3个月和1年,评定近、远期疗效,进行VAS评分。结果 优良率81.2%。结论 椎旁软组织手法松解及消炎镇痛药局部注射综合疗法,对颈源性头痛治疗来说,不失为简单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注射疗法;手法整复

自2005年始,我院应用消炎镇痛液[1]靶点注射,同时配合手法整复治疗颈源性头痛213例,疗效明显,现总结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13例,均符合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cervicogenic head ache,CEH)提出的诊断标准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其中男58例,女155例;年龄16~81岁,平均48.3岁;病程长短不一。

  1.2 治疗方法 (1)消炎镇痛液痛点注射,取康宁克通40mg+Vit B6 200 mg+Vit B12 1 mg+2%利多卡因4~6 ml加生理盐水足量配成20 ml备用。根据检查的痛点、结节及枕大、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等选3~5点为注射点,每点约3 ml,每周1次,连用3次。在这些注射点中C2椎旁注射点为必选。(2)颈部手法整复[2]方法:患者自然端坐,做颈部屈、伸、侧屈、旋转等,以观察颈部疼痛及活动度情况,同时可触及椎体旁及横突旁结节、肌筋膜多处压痛点予以标记。患者坐位,施术者站于其身后,一肘置颌下,另一手拇、食指及虎口托扶枕部,3、4颈椎病三维正脊手法:指固定痛点或结节,肘手同时适度用力,一次性快速完成牵引、旋转屈伸、推按等三维动作,可闻及一声或多声弹响。也可用此法自C1~2椎间向下逐步整复。整复成功的标志:闻及弹响,局部痛点减轻,头痛、头晕减轻,眼部症状改善,颈部舒适感等。此法我们称之为颈椎病的三维正脊手法,每次注射治疗前后均可应用。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拟定的3级方法分类,按颈、头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VAS)进行测定,治疗前:轻度为VAS评分≤3分,中度为3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未复发VAS 0分。显效:VAS比治疗前下降>3分,发作减少50%以上。好转:VAS比治疗前下降≤3分,发作比治疗前减少30%以上。无效:比治疗前VAS无下降,和(或)发作次数比治疗前下降≤30%以下。

  1.5 结果 近、远期疗效相当。治疗前轻度25例、中度152例、重度36例。治疗后3个月、1年治愈140例,显效33例,好转26例,无效14例,优良率81.2%。

  2 讨论

  临床常见局限于一侧的中到重度头痛,始于颈部或枕部,最后扩展到前额或颞部,间歇发作,早期持续发作时间不等,以后发作频繁,时轻时重。临床症状可显示颈部受累,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痛、活动受限等颈部受累的改变,这些病人通常有头、颈部外伤史,我们称之为颈源性头痛。本组病例发病特点:年龄约50岁,近年有年轻化趋势,20岁以下非罕见。本组病例20岁以下有8例,均为学生,与姿势不良有关。从性别看,女性多于男性。主要症状及体征:(1)单侧发作,偶伴双侧;(2)疼痛首发于颈部,随之扩散至枕、颞、眶区;(3)疼痛呈钝性,深在,无搏动性;(4)常间歇发作,颈部活动或不良姿势等诱发;(5)颈部僵硬,主、被动活动受限;(6)查体:枕大、枕小神经处压痛,椎旁有诸多压痛点,一般3~5个,称肌筋膜触发点[3],在这些痛点中,以C2椎旁或横突旁压痛点最为典型;(7)影像学检查示:颈曲度变直,小关节硬化,黄韧带、后纵韧带钙化,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等。

  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4],以后逐渐被众多学者认可,目前此概念已被临床广泛接受。1995年Bogduk提出颈椎退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4]。近年来,对颈神经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指导了临床的诊断与治疗,给临床难以处理的颈痛或头痛的治疗,提供了治疗指南[4]。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高位颈椎病等说法因之被理解。C1~4为高位颈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第一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上方分出后支,内含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到头后直肌、头上下斜肌。第二与第三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枕小及耳大神经,这些神经主要传导头痛,同时分布到头最长肌、头夹肌、半棘肌,与头痛有关。C3后支亦分布到多裂肌及上部肌肉。来自Ⅰ、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与C1~3颈神经后根的传入纤维也有联系,故疼痛可延伸到额、眶下等,并有嗅觉、味觉的改变。间盘退变或突出时,间盘物质的释放可引起无菌性炎症,炎症介质可致疼痛。另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肌肉持续性收缩以维持姿势致肌肉血供减少,代谢终末产物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炎症也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中行走的神经纤维及末梢而致痛。

  颈源性头痛可由头颈部运动或某一姿势诱发是其重要特征。大多数(约70%)在颈部可找到3~5个肌筋膜触发点,在一定压力下激发头痛。在这些触发点的治疗中:(1)第二颈神经阻滞最有效,甚至可以将之作为颈源性头痛的鉴别性治疗,其他几个点可在上部颈椎椎旁、乳突下后等;(2)枕大、小神经注射具有良好的效果;(3)头痛、头晕较重者可行颈交感神经阻滞;(4)单侧头痛放射至颈、肩及上肢者可作局部注射;(5)颈部硬膜外注射少用或不用。

  治疗前要仔细分析病情,确定具体部位,初始或二次治疗效果不佳者,要考虑重新诊断。注射疗法消除了局部炎症,增加了局部血流,松解肌肉痉挛,同时促进了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C2椎旁注射,药液可通过横突间沟肌筋膜间隙扩散至第1、3颈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并影响颈交感神经,而发挥作用。在相应病灶区注射消炎镇痛液,既有诊断作用,又达到治疗目的,无论急、慢性发作期,注射疗法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手法整复,操作简单,通过牵拉椎间隙,松动钩椎关节,消除了上、下椎间孔的位移,缓解椎旁软组织的紧张状态,减轻椎动脉的迂曲受压与痉挛及(或)使椎动脉舒展,有助于血流通畅,血供增加,对颈源性头痛效果良好。对与颈部活动有关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僵硬不适、耳鸣心悸、听力下降甚或猝倒等疗效好,可能是解除了交感神经的病理刺激,避免了交感神经的兴奋,缓解了椎动脉血管壁的痉挛及其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总之,椎旁软组织的手法松解及消炎镇痛液局部注射综合疗法,对颈源性头痛来说不失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灿华,张格龙.慢性膝关节痛的注射疗法与针刀松解.颈腰痛杂志,2004,25(5):357-358.

  2 孙树椿.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31-32.

  3 黄强民.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症.颈腰痛杂志,2004,25(5):360-361.

  4 孟庆云.神经阻滞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9-671.

  (本文编辑:丁 林)


作者单位:271506 山东,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 程吉金,郑灿华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