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11期

氯沙坦联合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无严重肝脏、心脏损害的58例住院的DN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后UAE明显减少。黄芪。...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氯沙坦联合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无严重肝脏、心脏损害的58例住院的DN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治疗后UAE明显减少。结论 两种药物协同作用,明显减少DN患者蛋白尿有效延缓DN进展。

【关键词】  氯沙坦;黄芪;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致肾衰竭是糖尿病(DM)患者重要死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则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从持续性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竭。氯沙坦、黄芪都有降低肾性蛋白尿、保护肾功能作用,我科自2000年以来用氯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DN患者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8例住院患者,符合1985年WTO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根据1987年Mogensen建议的DN分期为Ⅲ~Ⅳ期。其中男32例,女26例;1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35例;平均年龄(37.62±10.43)岁。所有病例均无严重肝脏、心脏损害。

  1.2 治疗方法 氯沙坦50~100 mg/d,血压目标为<130/85 mm Hg。黄芪注射液3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4周为一疗程。6个月后观察指标。

  1.3 观察指标 24 h尿蛋白排泄量(UAE)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血红细胞计数(RBC)、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沉、血脂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根据血压调整氯沙坦用量。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选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UAE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对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cr、BUN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沉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RBC明显升高,肝功能稳定,见表1、2。

  3 讨论

  DN的治疗分为预防性治疗及终末期肾衰竭时的替代治疗两部分,重点是预防性治疗,最关键的预防治疗手段为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根据现有的大量研究证据,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治疗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明显较其他降压药来的有效。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列为DN治疗的一线药物。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P<0.01表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对于不同类型的DM,ACEI或ARB哪种更合适,对1型DM,美国糖尿病学会毫无疑问的提出:对于任何程度的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期1型DM患者,ACEI都可以有效延缓肾病的进展,但至今尚缺乏大规模、长期的有关ARB药物对1型DM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对2型DM,美国糖尿病学会提出ARB能够延缓肾病的进展,应该被作为首选的药物[1]。

  氯沙坦是选择性AT1受体拮抗剂,临床实验已证实,不同剂量的氯沙坦均能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而该作用独立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大量研究证实,黄芪能够增加肾血流量,保护肾小球基膜,降低血液黏度,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能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史红波等[2]报道:黄芪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而减轻肾脏损害。本临床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明显减少DN患者蛋白尿,有效地延缓DN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顾勇,赖凌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进展.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3:221-223.

  2 史红波,范兴忠,李宏,等.黄芪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尿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临床肾脏病杂志,2005,3:115-117.

   

作者: 钟敏琴,文 雄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