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12期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的关系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空腹血糖。低血糖。食物随着工业化、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的改变和平均寿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癌肿和艾滋病之后的第4位严重的疾病。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在一直不断深入发展。...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空腹血糖;糖耐量低试验;低血糖;食物

 随着工业化、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的改变和平均寿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癌肿和艾滋病之后的第4位严重的疾病。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在一直不断深入发展。1980、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空腹血糖(FPG)的诊断标准为3.3~6.1 mmol/L,正常餐后或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2hPG)<7.8 mmol/L,对空腹血糖FPG<7.8 mmol/L,且2hPG处于7.8~11.1 mmol/L之间的为糖耐量低减(IGT);FPG≥7.8 mmol/L,和(或)2 hPG≥11.1 mmol/L为糖尿病。而空腹血糖(FPG)处于6.1~7.8 mmol/L之间的血糖状态存在空白点。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糖尿病对FPG的诊断从7.8 mmol/L下调到7.0 mmol/L,同时提出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概念,引起了全世界糖尿病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把空腹血糖(FPG)定为<7.0 mmol/L[1]。2002年年底世界各地专家在英国的Glasgow达成共识,将IGT定为糖尿病前期。2003年11月,ADA提出IFG下限诊断标准从6.1 mmol/L下调到5.6 mmol/L,而上限7.0 mmol/L保持不变[2]。为了进一步阐明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的关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1 空腹血糖受损(IFG)

  IFG是指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其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许多研究表明,按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IFG患病的绝对人群和相对比例显著增加 [4,5],同时增加了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的比例。

  在性别上,国内外许多调查显示,男性IFG患病率高于女性[6,7],但是IFG在中年趋向于平稳[8]。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低减均属于糖调节受损(IGR),但却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9,10],研究表明IFG以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为主,基础状态下的β细胞功能异常,但尚保持着早期胰岛素分泌反应[11~13]。

  有研究表明,按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的糖尿病年转化率为5.1%,且存在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指标[11,12,14]。《美国胆固醇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空腹血糖受损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3]。

  2 糖耐量低减(IGT)

  IGT代表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是2型糖尿病高风险的预示因素。目前WHO和ADA一致认为IGT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自然过程中的一个阶段[15]。它是以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为主,同时有糖负荷后的早期胰岛素分泌反应减弱[11,13,15]。IGT的患病率以女性居多,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6~8]。其可能原因是中年后内脏脂肪含量高于青年,机体影响血糖代谢的因素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内细胞器老化(如线粒体)、下丘脑-垂体激素、性激素等变化均可影响机体脂质代谢,进而影响血糖代谢[16]。

  我国IGT的流行病学存在如下特征[17]:(1)IGT患病率逐年升高。1986至1996年,分别为0.54%(1986年),2.95%(1989年),4.43%(1996年) [18~20],1997年王克安等[21]的调查表明,IGT标化患病率为4.76%,10年间患病率增长了近10倍。(2)IGT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21],地区分布的差异提示经济收入的增加,体力活动逐渐减少,热量的过多摄入,不良生活方式与IGT的患病率有密切联系[22]。(3)IGT患病率存在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且近年来有趋低龄化现象。(4)不同职业人群IGT患病率不同,干部、知识分子IGT患病率高于企业职工[23,24],提示运动能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耐量[25]。

  3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即食用含50 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和食用相当量的葡萄糖或面包,在一定时间内体内血糖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26]。

  设定葡萄糖的GI是100,一般GI>70为高GI食物,该类食物引起体内血糖升高幅度较大,而GI<55为低GI食物,该类食物引起体内血糖升高幅度较小,当GI界于55~70时为中GI食物。GI值高的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其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可迅速进入血液;GI值低的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27]。也就是说,含等量碳水化合物(CHO)的食物,进入体内引起的血糖反应并不相同(不同种类CHO有不同“质”)。如含50 g碳水化合物的馒头的GI是88.1,含50 g碳水化合物的大麦的GI是25.0,这反映出食物整体物理、化学成分对血糖影响的综合作用。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是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引起血液单糖类变化的真实反映,能较好地说明食物对人体血糖的影响。

  为了证实GI的作用,我国专家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张印法[28]、王彦[29]、陈超刚等[30]分别对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观察研究,孙建琴等[31]对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混合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观察研究,表明相对于食物交换法等传统的饮食干预,由于我国居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老年糖尿病病人多,烹调方式多样等因素,患者很难通过一般理论教育准确把握饮食对血糖变化影响的本质区别[32]。GI从不同食物含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对餐后血糖的影响也不同。由于患者更多地考虑选择低GI的食物,包括粗粮、奶类、豆类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等,从而减少了脂肪的摄入,改善了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比例,并增加了钙、镁、锌、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

  IFG、IGT是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的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目前了解到的糖尿病前期唯一有可能转回正常的阶段[17,32]。在这阶段营养膳食指导从GI入手,更易被人们接受,更符合我国居民膳食习惯,也更能增加患者广泛而合理地选择食物的机会。是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译).WHO专家咨询报告.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 Genuth S,Alberti KG,Bennett P,et al.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follow-up report o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Care,2003,26(11):3160-3167.

  3 Unwin N,Shaw J,Zimmet P,et al.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受损:定义及干预的现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1):附录1-8.

  4 石福彦,杜群,刘玉英,等.包头钢铁公司职工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361-364.

  5 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等.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人群检出率的影响.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4):265-268.

  6 Hanefeld M,Kohler C,Fuecker K,et al.Insulin secre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pattern is different in isolat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The risk factor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for atherosclerosis and diabetes study.Diabetes Care,2003,26:868-874.

  7 DECODA Study Group.Age-and sex-specific prevalences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n 11 asian cohorts.Diabetes Care,2003,26:1770-1780.

  8 DECODE Study Group.Age-and sex-specific prevalences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n 13 european cohorts.Diabetes Care,2003,26:61-69.

  9 Davies MJ,Raymond NT,Day JL,et al.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fasting hyperglycaemia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Diabet Med,2000,17(6):433-440.

  10 Li CL,Tsai ST,Chou P.Comparison of metabolic risk profiles between subjects with fasting and 2-hour plasma glucose impairment:The Kinmen Study.J Clin Epidemiol,2002,55(1):19-24.

  11 杜群,石福彦,丁奇龙,等.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2年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223-226.

  12 杜群,石福彦,田改生,等.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临床与代谢指标特征.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6):367-369.

  13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s Treatment Panel Ⅲ).JAMA,2001,285:2486-2497.

  14 杜群,石福彦,田改生.空腹血糖异常人群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状态的探讨.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6):333-335.

  15 张炎焱,王岩.糖耐量低减与空腹血糖受损的定义及诊断的再认识.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2):55-56.

  15 付方明,董砚虎,李利平,等.糖调节受损人群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2):90-92.

  16 苏本利.糖调节异常在不同年龄的分布状态与临床防治策略.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3(1):46-48.

  17 吴建华,俞冰.糖耐量受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1):76-77.

  18 Pan XP,Li GW,Hu YH,et al.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Diabetes Care,1997,20:537-544.

  19 向红丁,王妲,孙琦,等.1989年山西忻州、北京和辽宁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1993,1(6):16.

  20 徐耀初,喻荣彬,沈靖,等.江苏省社区人群糖尿病流行特征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9,18(4):228-230.

  21 王克安,李天麟,向红丁,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285.

  22 向红丁,刘蓉.中国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医师进修杂志,2001,24(12):21-23.

  23 张淑秀,雷海胜,贾盛斌,等.太原地区人群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的调查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0,29(3):210-211.

  24 周书珍,肖常青,夏宁.社区不同职业人群的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1):49-50.

  25 陶玲铃,邓雁北,范秀斌,等.运动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12-2913.

  26 杨月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及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意义.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3):164.

  27 崔红梅,杨月欣,边立华,等.混合膳食中不同膳食成分对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卫生研究,1999,28(6):356-358.

  28 张印法,杨月欣,马中亮,等.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营养教育中的应有研究.营养学报,2003,25(3):248-252.

  29 王彦,张计兰,梁焕芳,等.食物交换法联合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指导2型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4):308-310.

  30 陈超刚,廖裕洲,甘小玲,等.血糖生成指数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膳食和营养结构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7):1372-1374.

  31 孙建琴,张鑫毅,宗敏,等.低血糖指数膳食改善超重老年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7):9499-9502.

  32 王德惠,糖耐量低减人群的干预研究现状.河北中医,2006,28(5):388-390.

  

作者: 陈茂芳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