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第8卷第1期

针灸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7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根炎,因其典型症状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所以又称为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近20年来,笔者采用针灸加电针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针灸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根炎,因其典型症状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所以又称为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少数患者于病前几日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病前常有受惊、受潮、吹风史。常见体征为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近20年来,笔者采用针灸加电针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发病一周内来就诊,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18~75岁,其中18~25岁20例,26~45岁72例,46~65岁60例;风寒袭络型110例,风热袭络型40例。接诊时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2.5天。将1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起病突然,春秋两季多发,常有感冒病史,一侧面颊、耳后完骨处疼痛;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一侧眼睛流泪,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不能鼓腮、露齿等;CT检查显示颅脑正常。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中耳炎、听神经瘤)。

  1.3 临床症状及体征 患侧乳突区有疼痛50例,面部麻木感144例,一侧眼睛闭合困难144例,口角歪斜150例,不能皱眉144例,体检:一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漏气。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灸加电针结合疗法:(1)取穴:患侧:阳白透鱼腰,瞳子髎,四白,地仓透颊车,牵正,合谷。耳后疼痛加翳风。(2)手法:采用针刺手法仪A平补平泻法,轻浅刺激,以患者能承受为宜。留针30 min。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不用手法仪,其取穴,疗程,观察均同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服用地巴唑片10 mg,一日3次。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两侧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鼓腮、露齿严重障碍。

  2.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治愈70例,治愈率92.1%对照组治愈54例,治愈率73%,经χ2检验,χ2=4.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94.6%,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针灸加电针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

  两组治愈患者中,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22例,(31.4%),对照组治愈12例(22.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0例(85.7%),对照组治愈34例(63%),经统计学处理,χ2=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愈患者的疗程短于对照组(表1,2)。综上所述,针灸加电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优于单纯针灸。表1 两组疗效比较表2 两组疗程比较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为“口僻”、“口眼斜”,它也属于广义“中风”的范畴。认为病因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夹痰,乘虚侵入阳明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发,久病则风、痰、瘀互结,甚至伤及正气而发病。正如《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说:“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也。”《灵枢·经筋》言:“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劈,眦急不能卒视。”又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者着凉而起病。故近年来,病毒学说逐渐受到重视,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巨细胞病毒等嗜神经病毒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有效率90%以上。以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为治则。“头面合谷寻”,“风池,主口不能言”《针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中风口眼斜,……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针入四分。”故首取合谷、风池二穴以祛风解表,取患侧四白、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瞳子髎、攒竹以疏通太阳、阳明和少阳三阳之经气。现代医学大量的研究表明,针刺可使微循环的调节及血流量改变,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加,紧张度降低,毛细血管流速加快。同时针灸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从解剖学上看,面神经主要包括运动神经,支配面部表情,其分支有颞支、颧支、颊支等。针刺面部穴位可直接刺激面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针刺四白、下关穴可刺激面神经颧支所支配的颧肌及眶下神经所支配的颧骨部肌肉,使患者口角向外上方牵引。针刺阳白刺激面神经颞支所支配的额肌,地仓刺激面神经颊支及下额缘支所支配的颧肌、颊肌、笑肌、上唇提肌等口角周围的肌肉。诸穴配伍,可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使肌肉、神经取得充分的营养,同时也加速对代谢产物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对神经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采用针刺手法治疗仪治疗,其原理是当针刺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让针体通入特定的电流,用电刺激结合留针刺激,以达到适宜的刺激量,使针刺的效应得以扩大和增加,可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受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吕宏江,张繆,才树森.针刺对微循环血流影响的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5,5(1):26.

  ()()

作者: 宋燕文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