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第8卷第2期

子宫腺肌症破裂误诊宫外孕破裂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子宫腺肌症。宫外孕。破裂1病历摘要患者,女,38岁。下腹疼痛伴阴道流血5天,于2006年3月13日被诊为(1)宫外孕破裂。...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宫外孕;破裂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8岁。下腹疼痛伴阴道流血5天,于2006年3月13日被诊为“(1)宫外孕破裂;(2)腹腔内出血”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量中、色红、无血块、无痛经史。末次月经:2006年1月8日,行经4天,量同既往。于2006年2月9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持续性钝痛,伴乏力、纳差、恶心,无呕吐。曾在外院就诊,给予抗炎输液对症治疗,疼痛未缓解。于今日在民族医院复查及B超,初步以上述诊断而收入院。

  入院查体:T 36.4 ℃,P 96次/min,R 20次/min,BP 100/70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心肺功能正常,腹肌略紧张,下腹膨隆,腹壁未见静脉曲张及肠型,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移浊(+),下腹未扪及明显包块,肋下未扪及肝、脾,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

  妇科检查:外阴血染,发育正常,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内有少量积血,后穹隆饱满,触痛(+),宫颈肥大Ⅰ°,糜烂Ⅰ°,子宫前位,如孕80天大小,有漂浮感,质中,活动好,压痛明显,右侧附件可触及一包块,呈囊性,外形不规则,边界清楚。包块与子宫相连,关系密切,压痛明显。左侧附件未见异常,后穹隆穿刺抽出5 ml暗红色不凝血。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4.2×109/L,Hb 9.0 g/L,N 0.029,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尿妊娠试验(阴性)。超声提示:(1)盆腔出血(中量);(2)右附件囊实性包块①宫外孕;②性质待查;③子宫未见异常,见图1。

  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视腹膜呈紫蓝色,打开腹膜见大量暗红色血液溢出,吸出腹腔积血1 500 ml。子宫如孕80天大小,前壁呈紫褐色,呈“Y”型破裂,裂口与宫颈不相通,破裂处未见绒毛及烂肉样组织,子宫后壁光滑。双侧卵巢正常,右侧输卵管充血、水肿、增粗,宫旁组织侵蚀变脆,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抗炎治疗,住院10天,痊愈出院。出院诊断:(1)子宫腺肌症破裂;(2)腹腔内出血;(3)右侧输卵管炎。病理报告:肉眼检查:次全子宫10 cm×4 cm×8 cm,子宫一侧至宫角部有一破口,肌壁呈褐色,出血区组织较疏松。病理诊断:(1)子宫腺肌症并出血破裂(间质增生明显,间质细胞增生活跃);(2)子宫内膜增殖症(中度),见图2。

  2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以30~50岁妇女多见。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的创伤可能是导致子宫此病的原因[1]。该患者症状和体征与“宫外孕”相似,唯有尿HCG呈阴性。但HCG不是确诊“宫外孕”的唯一指标。患者平时月经规律,无经期及经量的变化,无痛经史,故未考虑:(1)子宫腺疾病;(2)子宫内膜异位症[2]。破腹探查后发现子宫浅壁呈紫褐色,呈“Y”型破裂,裂口与宫腔不相通,术后病检得以确诊。通过此例我们应吸取教训,全面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开拓临床诊断思路,从多方面考虑,不放过任何一个症状及体征,不能仅限于常见病,不可以凭单项定论,以使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31332.

  2 李桂春.妇科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8.

  

作者: 马惠珍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