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第8卷第4期

关于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因素的一点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血液分析。血小板。影响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率、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血液分析;血小板;影响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率、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笔者现将多年临床检验工作中所了解的关于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进行如下探讨。

  1 方法学缺陷

  目前血液分析仪血小板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计数,也有光散射法或其他方法,其原理大都是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进行区分和计数。这种检测原理决定了对于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形态异常者,结果误差就比较大。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平均分布于2~30fl[1],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地向右延伸,不对称,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进行区分,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小红细胞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2 仪器、试剂的因素

  血液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由于测量的脉冲讯号非常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仪器应安置在一个不受振荡、不受磁场、电场、噪音干扰,防潮、防尘,始终保持室温的环境中。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的升高。试剂的质量对血小板结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必须使用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进口试剂价格较贵,因此使用合格的国产试剂是避免试剂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关键。

  3 抗凝剂因素

  ICSH推荐使用EDTA盐抗凝,含量规定为(1.5~2.0)mg/ml,即1.5~2.0mg的EDTA-2K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工作中常用的是EDTA-2K的能抗凝2ml全血的真空采血管[2],这就要求采血时尽量准确到2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血液比例过高则抗凝剂相对不足,标本会出现微凝块阻塞仪器检测孔;抗凝剂比例偏高血液相对不足,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还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自身抗体有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

  4 标本采集、储存的因素

  采血过程也是保证血小板准确计数的关键。末梢采血时应提前充分按摩采血部位再采血。尤其是婴幼儿,若方法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就会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此时必须重新采血测定。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 15~30min, 因为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丝状伪足,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3],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随着时间延长,这种假性聚集就会发生解聚。

  5 小红细胞增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的因素

  当患者RBC大小不均、尤其是以体积<70fl的小RBC居多时,部分极小RBC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电阻抗法原理计数的仪器中易出现,因为血小板和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体积大小来识别,小RBC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同理,当血液中巨大血小板增多时,也会使血小板计数减少。还有所谓的卫星现象,是因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黏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出现巨大血小板,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此时都应用显微镜重新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6 样品溶血不完全

  溶血不完全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影响较大,会使白细胞假性升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但影响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还会影响下一例样品的血小板计数,可能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情况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需手工滴加溶血剂时较易出现。

  7 高镁血症及脂类与蛋白聚集体的影响

  临床上常用MgSO4来预防控制妊高征子痫的发作及用于治疗先兆子痫。高浓度的Mg2+镁离子有类似Ca2+的生理作用,通过改变血小板胞内CAMP水平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脂类与蛋白的聚集体,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可促进血液高凝状态,使凝固因子活性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纤溶性降低,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8 疾病因素

  菌血症患者血液中的大量细菌可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增高,在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转移癌、自体免疫性疾病、重度感染及某些不明疾病血浆中冷球蛋白增加或白血病、妊娠、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等血浆中冷纤维蛋白增加,可使血中非晶体物质聚集,引起血小板计数值假性增高[3],此时可将标本放置37℃水浴后计数。

  以上关于血小板检测的影响因素是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遇到的,了解了这些因素后,在操作中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遇到有问题的标本、有问题的结果,就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一定要让最后发出的报告最真实的反映客观实际,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血液学体液学检验与临床释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6-48.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1):22.

  3 严丽华,邱方城,郑卫东.血液细胞分析的影响因素探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660-661.

  

作者: 张德志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