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第8卷第11期

急性胸痛32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急性胸痛。临床分析胸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指患者胸部体表、骨骼肌以及内部的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对急性胸痛患者做出快速的诊断及正确的处理是医师艰巨任务。本文回顾分析本院32例以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使不同病因的患者尽早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急性胸痛;临床分析

 胸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指患者胸部体表、骨骼肌以及内部的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可以由胸部疾病引起,也可由胸外疾病引起。对急性胸痛患者做出快速的诊断及正确的处理是医师艰巨任务。本文回顾分析本院32例以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使不同病因的患者尽早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2月—2010年3月收治的32例内科住院患者,入院时均有急性胸痛,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5~73岁。胸痛发作距就诊时间10min~6h。伴随症状有:呼吸困难3例(9.4%),心悸、胸闷5例(15.6%),出汗、心前区不适7例(21.9%),放射性疼痛3例(9.4%),呕吐、咯血5例(15.6%),晕厥1例(3.1%),咳嗽、发热6例(18.8%),皮肤烧灼样痛1例(3.1%),肋间神经走行处有压痛1例(3.1%)。基础疾病高血压16例,吸烟者6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5例,慢性肺病史4例,房颤1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发病史、疼痛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既往史、家族史,并进行了系统的体格检查。 32例患者均做了心电图、胸片、心肌酶谱测定等初步筛选检查,部分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分别进行了血常规、D-二聚体浓度检测、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CT及痰培养+药敏试验。根据胸痛原因将本组患者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两大类。

  2 结果

  (1)冠心病心绞痛16例:给予吸氧、扩冠脉联合极化液治疗,3~7天胸痛缓解。(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6例:在给予吸氧、扩冠脉联合极化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凝,口服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及他汀类降脂药等综合治疗,7~10天胸痛、胸闷缓解。(3)大叶性肺炎6例,均做痰培养+药敏试验,根据痰药敏调整抗生素治疗。3~5天胸痛缓解,14~20天肺炎完全吸收。(4)胸膜炎2例:为结核性胸膜炎,定期抽胸腔积液,联合抗结核治疗,16~20天胸腔积液消失,21~25天胸痛缓解。院外口服抗结核药巩固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5)带状疱疹1例: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细胞、镇痛及对症治疗,10~15天胸痛缓解。(6)肋间神经炎1例: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局部穴位封闭,2~5天胸痛缓解。

  3 讨论

  3.1 年龄

  青壮年人的胸痛,多考虑炎症、自发性气胸,40岁以上则需注意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肿瘤等的可能。

  3.2 部位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也可向左颈或面颊部放射;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疼痛多位于胸背部,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与双侧腹股沟、下肢;食管及纵隔病变所致胸痛多在胸骨后;带状疱疹呈多数成簇的小水泡群,沿肋间神经分布,不超过中线;肋间神经炎常有神经压痛,在脊柱旁、腋中线或胸骨旁压痛明显。

  3.3 性质

  胸痛的性质可多种多样,程度可呈剧烈、轻微或隐痛。心绞痛呈绞窄性疼痛伴窒息感;心肌梗死时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气胸在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主动脉夹层为突然发生的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或锥痛;肺梗死亦可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咯血与发绀;带状疱疹呈刀割样剧痛或灼痛。

  3.4 伴随症状

  胸痛伴有咳嗽、咳痰和(或)发热,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疾病;伴有咯血见于肺梗死、支气管肺癌;伴有面色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时,多见于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窦瘤破裂和大块肺梗死;伴吞咽困难多提示食管疾病;伴有呼吸困难提示病变累及范围大,如自发性气胸、肺栓塞等。

  3.5 持续时间

  心绞痛的疼痛多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缓解;心肌梗死的胸痛则持续时间较长;心脏神经官能症常出现短暂的刺痛,仅数秒钟,也可出现持续性隐痛达数小时或数天。

  3.6 影响胸痛的因素

  劳累、过强体力劳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诱发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绞痛迅速缓解,心肌梗死时则无效;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胸痛在运动后可能好转;胸膜炎、自发性气胸的胸痛可随咳嗽、深呼吸、体位改变等情况而加剧。

  3.7 检查

  急症胸痛的筛查还是以心电图、胸片、心肌酶的变化和超声心动图为主要手段,这些检查作为急诊评价胸痛危险度分层的初步筛选方法,具有快捷、操作性强的优点,减少了心肌梗死的误诊、漏诊,挽救了大多数心源性胸痛患者的生命[1]。CT及核磁共振检查则对主动脉夹层有确诊价值。

  总之,急性胸痛患者,一定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减少漏诊、误诊事件的发生,并对患者做好风险评估与防治[2],以利于达到促进患者安全的要求,也利于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明中,胡大一.急性胸痛的急诊室评价与处理对策.中国医药导刊,2001,3(2):111.

  2 冯春燕,张海雷,白妙春,等.门急诊患者猝死风险评估与防治.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5):347.

  

作者: 张 南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