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第8卷第12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67587(2010)1207650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性疾病,EB病毒属疮疹病毒。临床上以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典型表现。但在实际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10)120765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性疾病,EB病毒属疮疹病毒;临床上以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典型表现。机体接触病毒后,约经2~4周发病,异型淋巴细胞开始在体内大量增生,以脾及淋巴结增生最剧,非淋巴组织中也有淋巴细胞浸润,其中以肝脏最常见,心、脑、肾、胰及肺均可累及;但在实际工作中,该病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因其不典型给临床及时诊断与治疗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水平,现将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者56例,其中男25例,女31例;发病年龄4个月~14岁,其中<1岁4例,1~3岁11例,5~7岁18例,8~10岁14例,11~14岁9例。以上病例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
1.2.1   症状  发热患儿51例,咽痛4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4例;咳嗽12例,眼睑浮肿5例;以腹痛、皮下出血、皮疹、腹泻、鼻塞起病各1例。
1.2.2   体征  咽炎36例,其中扁桃体肿大且有膜性分泌物18例,淋巴结肿大56例,其中全身淋巴结肿大3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4例,颌下淋巴结肿大28例;颈部颌下淋巴结均肿大26例。
1.3  辅助检查
1.3.1   血常规检查  WBC≥10×109/L 45例,WBC≤4×109/L 3例,分类涂片作瑞氏染色,异型淋巴细胞≥15% 41例,其中>40%以上8例;Hb降低14例;为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100×109/L10例。
1.3.2   尿常规检查  本文行尿常规检查23例,其中血尿有2例,蛋白尿1例,MP-AB(+)1例。
1.3.3  肝功能检查  肝功异常,其中ALT增高40例;AST增高23/37例,A/G<1.5 15例,其中ALT>200U/L 8例;CK、CK-MB增高9例。
1.3.4   骨髓检查  本文10例患儿行骨髓穿刺,其中组织细胞增高者有6例。
1.3.5   B超检查  提示肝大41例,平均达肋下2.5cm,脾大34例,肋下平均3.4cm,平均厚度35.5mm。
1.4   病程及预后  本文病程≤2周38例,2~3周12例;>3周6例,最长的达2个月以上,本病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2   讨论
    国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学龄儿童和青年,且幼儿表现较轻[2],而我国许红梅等报告以学龄前儿童多见,且幼儿表现较重[3]。本文学龄前儿童占58.9%,学龄儿童占41.8%,随年龄增长而病人数减少;重病6例,学龄前占2例;学龄期占4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3:1,男多于女;起病时间为2天~60天,起病症状以发热占89.6%为常见;其次呼吸道炎症占80.5%;其中咽扁桃体炎33例,占60.6%;咳嗽11例,占18.9%;全身淋巴结肿大34例,占60.7%;眼睑浮肿5例,占8.9%;皮下出血、多型红斑、腹泻起病各1例,占2.2%,且易并发肺炎、呼吸道梗阻、肝炎、心肌炎、结膜炎、腮腺炎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传染病,其病原为EB病毒,因B淋巴细胞表面的C3d受体与EBV受体相同,故主要侵犯的是B淋巴细胞。以往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或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但除EBV外,CMV腺病毒等也可致异型淋巴细胞增高[4],常易误诊和漏诊。有学者认为应用特异性血清学EBV-VCA-IgG-IgM阳性率可达85.7%,对于不典型传单应用EBV-DNA检测法价值较高[5]。
    外周血WBC≥10×109/L 45例,WBC≤4×109/L 3例,异型淋巴细胞≥15%41例,最高可达60%;Hb降低14例,血小板≤100×109/L 10例。其中2例以皮下出血来就诊,EB病毒感染后进入口腔在咽的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入血流产生毒血症,可有Coomb'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6]。本文3例白细胞减少者均呈严重病例,表现为长期发热,皮下出血倾向,1例出血,肝脾大,肝功能严重受损,全身淋巴结肿大。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不升高反而降低,血小板减少甚至发生出血,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的指标。
     本文转氨酶增高有42例,占76%,肝大28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0~50倍。本文56例中,转氨酶大于200U/L有8例,超过500U/L 3例,肝脾均大18例,也进一步证实肝脏有损害而且频率高,尽管多数病人未达到肝炎诊断标准,但存在肝脏损害,应及早护肝治疗。
     本文血尿2/23例,均为镜下血尿,蛋白尿1例,尿蛋白(+),说明肾功能有损伤,但损伤程度较轻。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75-1082.
2 顾立达,李维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附22例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1979,12(2).
3 许红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1):27.
4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3.
5 欧阳颖,张熔.EBV-DNA检测在儿童不典型传单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儿科杂志,2002,20(3):174-175.
6 孙晓红,顾旦平,潘维宁,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肾功能损害.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6,(6):52.

作者: 蒋比芬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