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4期

浅谈肝硬化的诊断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肝硬化。诊断。治疗1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肝硬化是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被破坏,假小叶形成,导致肝脏逐渐变硬。1肝硬化的病因(1)肝炎(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为主)。...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

 1 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肝硬化是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被破坏,假小叶形成,导致肝脏逐渐变硬。

  1.1 肝硬化的病因

  (1)肝炎(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为主);(2)酒精;(3)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管长期梗阻);(4)肝脏淤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征);(5)药物;(6)遗传性和先天性铜、铁代谢紊乱;(7)营养不良;(8)虫体(阿米巴原虫及血吸虫等多种原虫和蠕虫);(9)原因不明。

  1.2 肝硬化的症状

  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只有轻度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晚期症状体征明显,表现为:(1)严重的消化系统症状;(2)门静脉高压综合征:包括贫血、出血、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腹壁静脉怒张、胸水等;(3)肝功能损害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包括水肿、腹水、黄疸及肝性脑病;(4)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男性乳房发育和阴毛减少,女性月经量少、闭经、不孕,以及肝掌、蜘蛛痣等。

  1.3 肝硬化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保肝、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但只能延缓肝硬化的时间不能根本促使肝硬化的实质好转。

  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肝硬化在古典医籍中无专篇论述,从其症状和体征上分析,晚期肝硬化属“积聚”、“鼓胀”、“水肿”等范畴,历代医家俱以气滞、血瘀、痰水壅滞为主论,以行气、活血、祛痰、利水为治则,以膈下逐瘀汤、调营饮、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为代表方剂。近代医家以此为依据治疗肝硬化,也收到了一定疗效。

  3 笔者对肝硬化的认识

  3.1 西医

  3.1.1 诊断

  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代偿期肝硬化)症状体征不典型,不易诊断,主要以辅助检查为诊断依据。只要具备以下三项条件,都可诊断为肝硬化:(1)长期出现乏力、厌食、腹胀、腹泻。(2)肝功提示:白蛋白以及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值低于正常值。(3)B超提示:肝实质回音致密、增强。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症状体征明显,血液、酶学及声像图改变特异性强,诊断不难。

  3.1.2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以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之食物为宜。忌酒、辛燥、脂肪类食物。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应限制蛋白质入量;病因治疗:祛除病因是治愈肝硬化的关键。如酒精性肝硬化戒酒;虫体性肝硬化首先要杀虫等;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采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者应积极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给以中医治疗。

  3.2 中医药

  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病机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肝主疏泄、藏血,无论肝疏泄太过或肝气郁结,皆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肝藏血功能失常,则会引起机体许多部位的血液濡养不足而出现血虚,气血同源,血虚进一步引起气虚,气虚推动无力而血瘀。因此,气滞、气虚、血虚、血瘀为肝硬化之根本,再者,每一个肝硬化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白蛋白低,而每每用补气血之品又能减轻乏力,升高白蛋白。因此,笔者认为:气滞血瘀、气血俱虚为肝硬化的病机;行气化瘀、补益气血为肝硬化的治疗方法。这就与历代医家的行气活血治法不同之处。虽鳖甲煎丸中有人参,但量小,其目的不是补气,而是防止苦寒之品大黄不伤胃气。根据以上理论,笔者拟以治疗肝硬化的基础方:参芪归甲汤。人参、黄芪、当归、鳖甲、甲珠、白术、茯苓、川芎、丹参、酒军、赤芍、桃仁、土鳖虫、郁金、甘草。李东恒在《脾胃论·脾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用四君子汤补脾胃之气,达到培土以养木之效;又以平补之黄芪补气利水,两者合用,可以升高人血白蛋白;川芎、郁金行气祛瘀,丹参、当归活血养血,两者合用,可改善肝血液循环,抑制肝纤维化;鳖甲、甲珠软坚散结,入肝搜邪;土鳖破血祛瘀,两者合用,可以使硬化的肝实质软化,又能降低球蛋白;酒军有活血祛瘀之效,而无苦寒伤正之虑,有恢复肝功之作用;赤芍、桃仁活血化瘀,有缩脾之功效。以上诸药合用,能恢复肝功,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促进肝血液循环,抑制肝纤维化,软化肝脏,缩小脾脏。若病程长,肝实质坚硬,脾巨大,可加破血祛瘀之品三棱、莪术;若见水湿内停,出现腹水、双下肢水肿,可加渗湿利尿之品猪苓、泽泻;若见牙龈出血,可加白茅根、侧柏叶;若见大便色黑,可加三七、血余碳。

  4 病案举例

  病案1:患者,男,1995年9月初诊。患者自述乏力,腹胀,腹泻,肝脾肿大近半年,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期病情有所加重,请余诊治。现患者四肢无力,纳差,腹胀,腹痛,腹泻,右胁时有隐痛,时有大便色黑。B超提示:肝大,胁下3cm,回声致密;脾大,胁下3cm。肝功提示:白蛋白27g/L(参考值35~55g/L),球蛋白34g/L(参考值20~30g/L),两对半提示:HBsAg(-),HBeAg(-),血吸虫血清学检查(+)。诊断:血吸虫性肝硬化。中医诊断:鼓胀。辨证:气虚血瘀。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流质、半流质之品,忌酒、生、冷、硬、辛燥、肥甘之食物。(2)给予杀虫剂吡喹酮3600mg,分6次,2天服完。(3)服完杀虫剂后用参芪归甲汤加减治疗。人参30g,黄芪30g,当归30g,鳖甲30g(先煎30min),甲珠12g(分6次冲服),白术20g,茯苓20g,川芎15g,丹参30g,酒军15g,赤芍15g,桃仁12g,土鳖虫12g,郁金10g,炙甘草20g,三七粉9g(分6次冲服),血余碳12g(分6次冲服)。服15剂,2天1剂,每天3次,饭前服。1个月后复诊,乏力减轻,胃纳渐增,腹胀、腹泻消失,大便色淡黄。B超提示:肝轻度肿大,胁下1cm,回音致密,脾大,胁下2cm。肝功提示:白蛋白33g/L,球蛋白32g/L,余正常。再用上方去三七、血余碳,服1个月,每2天1剂。再诊,乏力消失,胃纳正常。B超提示:肝大小正常,回音致密,脾稍大。肝功提示:白蛋白37g/L,球蛋白29g/L。再以上方服2个月,3天1剂。再诊,症状消失,B超提示:肝、脾大小正常,肝回音均匀。肝功提示:白蛋白46g/L,球蛋白27g/L。血吸虫血清学检查(-)。嘱忌辛燥肥甘之品,注意休息,避风寒。再以上方服2个月,4天1剂。以巩固疗效。一年后复查,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嘱其每年复查。每年随访,无不适。

  病案2:患者,男,55岁,1999年9月1日初诊。患者自述5年前诊断为乙肝性肝硬化,两对半提示小三阳。曾就医于华西医大附院,重庆医大附院,五年来一直坚持服用中、西药(药物不详),每年进行复查,各项检查结果提示病情无好转,有些检查结果提示病情有所加重,只是发展缓慢。1999年9月1日初诊,患者精神萎靡,腹胀纳呆,面目黯黑,腹壁静脉怒张,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紫暗,舌体小,光苔,脉细涩。B超提示:肝体缩小,表面凹凸不平,肝实质回音致密,有节结样光团改变,门静脉直径18mm,脾大,胁下3.3cm,脾门静脉13mm,有少量腹水。到平昌县防疫站检查,肝功提示:谷丙转氨酶47U(参考值<25U),白蛋白33g/L(参考值42.5~60g/L),球蛋白39g/L(参考值20~30g/L)。两对半提示:小三阳。西医诊断为乙肝性肝硬化。中医诊断:鼓胀。辨证:气虚血瘀。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之品,忌酒、生、冷、硬、辛燥、肥甘之食物。(2)中医治疗:用参芪归甲汤加减。人参30g,黄芪30g,当归30g,鳖甲30g(先煎30min),甲珠12g(分6次冲服),白术30g,茯苓30g,川芎15g,丹参30g,酒军15g,桃仁12g,土鳖虫12g,郁金10g,大腹皮30g,15炙甘草20g,木通20g,猪苓20g,五味子20g。2天1剂,共15剂。复诊,精神渐复,胃纳渐增,面目仍晦暗,腹壁静脉怒张减轻,双下肢轻度水肿。舌质紫红,舌体小,斑状苔,脉沉细。 B超提示:肝体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音致密,门静脉直径16mm,脾大,胁下2.5cm,脾静脉内径11mm,腹水消失。肝功提示:谷丙转氨酶33u,白蛋白39g/L,球蛋白36g/L(肝功检查均在平昌县防疫站,参考值同上,以下相同)。病情明显减轻,再用上方加三棱15g,莪术10g。每2天1剂,服2个月。再诊,患者精神已复,胃纳正常,腹壁静脉怒张消失,双下肢水肿消失,舌体略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B超提示:肝体略小,表面欠光滑,肝实质回音致密,门静脉直径14mm,脾轻度肿大,胁下1.2cm,脾静脉内径9mm。肝功提示:谷丙转氨酶28u,白蛋白43g/L,球蛋白31g/L。再用上方加减:去大腹皮、木通、猪苓、五味子,加青皮15g。每2天1剂,服2个月。再诊,病人症状体征消失。B超提示:肝体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肝实质回音欠均匀,门静脉直径12mm,脾大小正常,脾静脉内径8mm。肝功提示:谷丙转氨酶23U,白蛋白45g/L,球蛋白29g/L。为巩固疗效,再以上方服2个月,3天1剂。嘱其注意休息,忌食酒、辛燥、肥甘之品,定期复查。

  病案3:患者,男,36岁,2000年3月11日初诊。患者为乙肝小三阳,一直在服用治疗乙肝药物(药物不祥)。十天前因过食白酒而出现呕吐大量鲜血,继之出现昏迷,一身俱黄,到平昌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爆发性肝炎伴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给予补液、输入全血、人血白蛋白、氨基酸、垂体后叶素等药物。经过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神志逐渐清醒,呕血停止。因经济条件所限,于2000年3月11日转来门诊治疗,共住院10天。患者精神萎靡不振,神倦懒言,语音低微,身目俱黄,纳呆,口苦口干,里急后重,解柏油样大便,尿少色黄,腹胀如鼓,双下肢水肿。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芤。B超提示:肝体稍大,表面欠光滑,肝实质回声致密,门静脉直径15mm,脾轻度肿大,脾门静脉10mm,有大量腹水。肝功提示:总胆红素3.2mg/dl(参考值0.1~1.2mg/dl),直接胆红素0.7mg/dl(参考值0.1~0.3mg/dl),间接胆红素2.5mg/dl(参考值0.1~0.8mg/dl),谷丙转氨酶168U(参考值<25U),谷草转氨酶436U(参考值<35U),白蛋白29g/L(参考值42.5~60g/L),球蛋白38g/L(参考值20~30g/L)。两对半提示:乙肝小三阳。西医诊断:爆发性肝炎;中医诊断:水肿;辨证:气虚血瘀,湿热中阻,水湿内停。在西医药对症、支持、保肝治疗的同时,再用中药参芪归甲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后下),黄连12g,西洋参30g,黄芪30g,当归30g,鳖甲30g(先煎30min),白术30g,茯苓30g,甘草10g,五味子20g,血余碳12g(分6次研末冲服),三七12g(分6次研末冲服),丹参30g,川芎15g,木通20g,猪苓20g,大腹皮20g。每2天1剂。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精神渐复,胃纳渐增。停用西药,再服上方半月,患者精神恢复,黄疸消退,胃纳正常,轻度里急后重,大便色黄,双下肢轻度水肿,舌质红,苔黄厚,脉沉细。再用上方去栀子、三七、血余炭、大腹皮,改生军为酒军20g,再服1个月,每2天1剂。再诊,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无不适反应。B超提示:肝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肝实质回声致密,门静脉直径12mm,脾大小正常,脾门静脉8mm。肝功提示:总胆红素0.7mg/dl(参考值0.1~1.2mg/dl),谷丙转氨酶23U(参考值<25U),谷草转氨酶33U(参考值<35U),白蛋白42g/L(参考值42.5~60g/L),球蛋白32g/L(参考值20~30g/L)。再用上方去茵陈、黄连、木通、五味子,改西洋参为红参,加甲珠12g,服2个月,每2天1剂。再诊,人如常人,各项检查均正常。再用参芪归甲汤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嘱其戒酒,忌辛燥肥甘之品,定期复查。

  因此,治疗肝硬化,补益气血和活血化瘀同等重要。气血充盈,则推动有力,血行加快,瘀血自化。所谓“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化”。

  

作者: 李汉刚作者单位:620200 四川丹棱,丹棱县疾病预防控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