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8期

2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本院27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278例ADR报告,从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ADR的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8例不良反应中,由抗微生物药品导致的ADR最多,占4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27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278例ADR报告,从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ADR的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8例不良反应中,由抗微生物药品导致的ADR最多,占42.5%,以静脉滴注方式发生ADR占80.9%,以老年患者较多占32.7%。结论 给药途径、药物的种类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临床应加强对ADR的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安全用药

  药物的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药物的不良反应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的危害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通过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278例ADR进行分析,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旨在避免严重的ADR的发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临床各科278例ADR报告,以Excel表格形式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278例ADR报告中男133例,占ADR总例的47.8%,女145例,占ADR总例的52.2%,所有ADR报告按年龄统计见表1。表1 ADR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

  2.2 给药途径所致ADR发生的比例

  见表2。表2 给药途径所致ADR发生的比例

  2.3 ADR涉及药物的类别

  见表3。表3 ADR涉及药物的类别

  2.4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

  见表4。表4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

  2.5 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

  见表5。表5 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性别和年龄因素

  由表1可知本院278例ADR,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在年龄上,60岁以上的老人发生ADR的比例较高这与老年患者血浆与药物的结合力、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有关,另外,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常见,药物相互作用[2]及依从性差,是引起ADR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3.2 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因素

  静脉滴注给药是ADR发生最高的途径,由表2可知占ADR发生率的80.9%,其主要原因是:静脉滴注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刺激性强。静脉用药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质量、稳定性、溶媒、PH值、渗透压、护士配制时的无菌操作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多迅速,如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建议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确选择给药途径。据医护人员的观察,大多数出现不良反应在首次用药,因此临床应加强对患者的第一次用药的观察,尤其在30min之内(且大多数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与滴速、浓度有密切关系)。

  3.3 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品

  据表3可知,抗微生物药品引起的ADR占42.5%,尤其是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临床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品表现为:无指征预防用药、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剂量过大、用药疗程不足或疗程过长、无原则使用新的抗生素等。建议临床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品。

  3.4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越来越多,随着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增多,使用频率的增大,随之而来的ADR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中药注射剂中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方面的处理尚未完全阐明,质量无科学可控性。(2)溶媒问题,有些中药注射剂未对糖水或盐水作为溶媒有明确规定,如灯盏花素,用5%糖水溶解时多次发生浑浊现象。(3)药性问题,有些中药性寒,若用在脾胃虚弱的患者身上,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加剧不良反应的发生,而西医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往往缺乏中医的辨证理论。

  3.5 特殊人群因素

  <10岁的儿童和>60岁的老人及孕妇都是不良反应重点的观察对象。通过对本院278例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表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所以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掌握患者的用药指征,对特殊患者应个体化给药,并且加强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降低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淑云.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4.

  2 高东宸,张丽雅.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70-171.

  3 张晓娟,罗宇芬,杨敏,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8,19(11):859-861.

  

作者: 魏平英,黄爱芬,刘玉兰作者单位:431400 湖北武汉,武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