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年第10卷第2期

老干部“两高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剖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概念: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即包括认知评价......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老干部;两高期——高龄期、高发病期;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概念: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目前,有一种新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即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里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证明,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的体验越强,消极情感的体验越少,则会感到生活越幸福,反之亦然。它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不能否认外部因素同样影响主观幸福感,而如果想要拥有长久的幸福感,仍是需要将焦点从外部环境转移到内部因素。

  1 外部因素

  1.1 社会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个体对自己的幸福感作出判断时,总会多多少少地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因此无可避免地会带上文化的烙印,而且不同的文化对其判断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心理学家根据个体信息的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不同,将社会文化分为个人取向文化和集体取向文化。前者趋向于重视自己内部的主观体验,而后者更强调与他人的需要和期望以及社会规范的一致性。

  很多研究表明,在欧美国家个人取向的文化中,个体内部情感和真实性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个体看重自我成分,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内心感受的行为受到鼓励。中国以集体取向为主的传统文化中,个体的内部情感主要受社会影响,个人更趋于与他人和外界社会规则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被弱化,因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有关自我的情感取向对决定生活满意度逐渐得到认识。

  1.2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很多研究发现,良性的生活事件与正性情感相关,不良的生活事件与负性情感相关,生活事件会对幸福感造成影响,而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也就是说,生活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是间接性的,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1.3 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它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幸福感。其中,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影响很大。婚姻状态与幸福美满的婚姻可以带来兴趣、态度、价值观的相似。在这方面夫妻双方差异越小,越能充分交流、相互尊重、宽容谅解。总之,社会关系可以影响幸福感,而一种社会关系是否有建设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个人控制感,个体在此种关系中投入的社会支持的作用,维护友谊的能力和乐群的社会参与能力等人格特征。

  1.4 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收入的影响是相对的,分配偏差和相对的剥夺感是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中间变量,因此它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比较,与更富有的人相比会减少幸福感,与贫穷的人比较则提高幸福感。

  2 内部因素

  2.1 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不同的归因方式使人形成对人和事的不同看法,构成人们对世界习惯而稳定的认知倾向,成为一种态度特征,并在个人的人格中固定下来,从而因想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负性归因方式的老人比具有乐观归因方式的老人抑郁程度更严重,那些在对待失利事件上倾向于外归因的方式,而对待成功事件上倾向于内归因方式的个体,能经常体验到高兴、愉悦、满意等正面情绪,容易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这比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身心更健康。

  2.2 生活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

  对生活的不满意有两个原因:一种是人们面对的挑战超出人们所允许的时间与技能,人们感觉被压垮,从而产生焦虑、紧张;另一种认为这种挑战不再保证充分发挥技能和时间,人们会感觉厌烦。满足的关键成分不是挑战本身,而是技能经验、重要性与变化性。总之,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感有很高的相关性,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心情愉悦,充满爱和关怀,很少失望、沮丧,则说明我们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2.3 人格特质和组织活动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生活满意感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适度组织和相关行为可减少犯罪、服毒、酗酒、离婚和自杀,组织活动由于较少抽烟和酗酒,比平均人口更为健康,婚姻更为持久。这些都是增进幸福感的因素;在面对生活危机时,更容易恢复正常心态和幸福感,更少患抑郁症,包括在离婚、丧偶、失业、严重疾病等情况下。组织以“社区”的形式,提供了一个有所属的环境,在“社区”关系网中,强调相互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增进爱心等,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种生活意义和目的的意识。具有一种有意义的认识和强调保持“希望”。对“死亡”的恐惧的安抚和调节,使人对个体生命的终结这个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具有一种有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3 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列出幸福公式得到很多人的肯定,H= S +C+V所代表的含义是:持续的幸福感(H)=幸福的设定点(S)+生活环境(C)+自我控制因素(V),这个公式背后的理论支持是,在50%被遗传所决定的幸福感之余,有50%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有目的地活动(我们可控制的那部分)是最大的部分,占40%,而生活环境(不受我们控制的部分)仅占10%,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基因有多么的差,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一定水平的幸福。

  3.1 发现自我,忠于自我

  试想,有一天当你病得很重,不再是领导干部、银行家、旅行家,你必须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些不是我,那么我究竟是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一个人和你拥有同样的人生经历,你的独特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你必须先发掘真正对你有益的独特,才会懂得珍惜你的独特。

  很多人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自己时,精神上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第一次尝试认识自己当然是很困难的,你习惯面对你以为应该是自己,骤然面对真正的自我反而手足无措。

  要发现自我,忠于自我,你必须认真看待你的生活经验。从工作到穿衣,你做的一切事物都必须是因为能从中得到快乐与心灵的平静。如果你的行为出发点是让人看得起你,你就没有看清你自己的价值。然而多数人的生活态度都是以应该不应该为前提,而很少考虑自发的愿望。

  3.2 无条件接纳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自己。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种种有条件的限制,或者父母、学校严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为只有具备某种条件,如漂亮的外表、优秀的学习成绩、过人的专长、出色的业绩等等,才能获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纳的资格,于是,很多人背上了自卑的包袱。由于被他人挑剔,也就逐渐习惯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无法接纳自己,在这里,我们提倡的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就是,不管我们的外表如何美丽、平凡、甚至是丑陋,不管我们能力如何过人、平庸还是低人一等,不管我们的性格如何被人喜欢,不被人喜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所有这些构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带批判,没有是非对错。

  3.3 培养积极的人格

  大多数人对积极理解有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积极是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赫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想到社会精英,如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其实,这里积极不是指人的外在的积极,而是指内在的积极,我们所说的积极是人的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马丁?塞利格曼列将美德和能力的概念标准化提取出核心价值总结出六个普遍性的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超然,这些美德会带给人潜在的内心力量并使人更幸福。

  

作者: 王铁石1,陈建国2作者单位:1 100036 北京,总参北京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